从西施、罗敷到洛神、飞天,古代文艺作品中女子那飘飘欲仙的裙裳,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翻阅历史,历朝历代的服饰穿着,既有对前代的承袭,也有独属于自身的创新。大唐气象在女子服饰上外显无遗,恰似“云想衣裳花想容”所描绘的那般绚烂。在此,我们且从灵动飘逸的裙装入手,一窥古代女子夏日的衣着风尚。
唐代襦裙
“襦裙套装”最是经典
倪方六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提及,古代中国女性最为经典的着装方式,当属“襦裙套装”。襦裙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流行的一种服装款式。襦,是一种短上衣,长度至腰间,紧身且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织有方格花纹,常与襦搭配穿着。这种短衣长裙的搭配,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深远,即便现代女孩子也对其喜爱有加。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的采桑女孩秦罗敷,便是这般穿着:“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曹喆在《汉服》中写道,汉服主要有三种款式贯穿始终,分别是衣裳、深衣和袍服。从商代出土的人物造型玉器,便可粗略看出当时贵族上衣下裳的着装样式,由此推断,这或许是汉服最早的普遍使用类型。自周至汉,服饰一直以宽衣大袖为主,南北朝时期胡汉文化交融,衣裳由收窄的款式,进而演变为襦裙,且其使用一直延续至清代。此外,还有诸多衍生款式,如唐代的半袖或半臂(短袖上衣)、宋代的褙子、明代的比甲、清代的坎肩等。
时尚专栏作者宋子美在《美了千年:女子服饰时尚风潮》中也表示,汉代女子“罗敷缃裙与紫襦的组合,堪称色彩与立体构成的绝美搭配……这种短上衣加高腰曳地长裙的组合,即便从现代视角审视,也是非常时尚的。”
西汉女子最常见的装束,是外穿右衽曲裾深衣,腰间束带,带端在身前垂下。领口和袖口等部位有饰边作为缘,没有饰边的则被称为“无缘裙”。劳动女子为行动便利,多选择上襦下裙的搭配。倪方六称,无缘裙是当时农家女孩子眼中最为漂亮的夏季服装,长度及膝,外罩围裙蔽膝。
明代襦裙
服饰风格随时代而变迁
诚如清初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服饰在千年的流变过程中,其款式、材料、风格等,皆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社会风气紧密相连。例如,“魏晋风度”在服饰文化中体现为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尽显优雅与飘逸。
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步入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万国来朝的泱泱气度在服饰方面也有了崭新体现。孙机在《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记载,唐代女装摆脱了汉代袍服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样式。唐代女装的基本构成是裙、衫、帔,无论繁简,这三样缺一不可。帔形似一条长围巾,又名帔帛或帔子,与汉、晋时代作为裙或披肩的帔有所不同。
倪方六表示,在已考古发掘的唐墓壁画上,唐朝人的装束款式多样、色彩丰富,与秦汉时期“宽袍大袖,长裙高履”的风格明显不同,现代夏裳薄、透、露的特点在唐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女子服装领口比现代时装开得还大还低,唐诗人李群玉《赠美人》诗可作佐证:“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沈从文所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引《唐六典》记载,织绫局在初唐数十年间生产了千百种色彩华美、花纹细致的绫罗锦缎、毛织物,以及百十种由植物纤维加工精织的纺织品。彼时贵族妇女“按照丈夫官品地位,平时必穿绸绫锦绣,极尽奢华”。
在倪方六看来,唐朝女性夏天最钟爱的还是裙子。此时的裙子与以往肥大款式相比,更为“瘦俏”,能凸显身材,深受女性喜爱。这一时期女裤式样也极为繁多,有传统的“复古风”长裙,据说杨贵妃最喜爱一种黄色长裙;有外来的“西域风”裥裙,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从如今的新疆或伊朗一带传入内地;还有彰显个性的“原创风”花裙、百鸟裙。其中,花裙又名“花笼裙”,是用轻软细薄且透明的“单丝罗”制作而成,相对长裙而言,它是当时的“超短裙”,不过并非单穿,而是穿在长裙之外。
上短下长,裙腰及胸,着曳地长裙的唐朝女子(唐·张萱绘《捣练图》局部)
“褶”裙时尚流传千年
倪方六称,宋朝女性喜爱带有细密褶的裙子。最时髦的裙子叫“旋裙”,前后身开胯,便于骑马乘驴。据说它本是京城青楼女子的“招牌裙”,因其既美观又实用,遂为宋朝女性所青睐。明朝女性裙子的花样更为丰富,如“月华裙”“凤尾裙”“合欢裙”,以及用整幅缎料褶成的“百褶裙”。这种裙前面平展无褶,周围加有装饰花边,里面填以彩绣花纹,左右两边打细褶,最多的可达一百五六十道褶。
《汉服》引用《阅世编》的记载,对月华裙做了详细说明:“专用素白,即绣亦只下边一、二寸,至于体惟六幅,其来已久。古时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是也。明末始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如水纹,不无美秀。而下边用大红一线,上或绣画二、三寸,数年以来,始用浅色画裙。有十幅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色皆淡雅,前后正幅,轻描细绘,风动色如月华,飘扬绚烂,因以为名。”
曹喆在《汉服》中写道,明代男女都使用一种衬裙,用马尾织成,称为马尾裙,可将外裙撑开,使人显得宽大。明代还流行裙袄,袄用大袖圆领,裙用马面裙。后人常会混淆马尾裙与马面裙。马面裙是明清两朝最为流行的裙子之一,马面裙一周有四个裙门,两两相叠,两侧有褶,正面无褶。裙子正面形状如同古代城墙的一种造型,这种建筑样式俗称马面,故而得名马面裙。
《美了千年》一书中对马面裙略有说明,指出四片布幅的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明代将其发展为裙子两侧打褶,中间留平整的“马面”,裙子底部和膝盖位置装饰有各种图案的宽边,称为“襕”。这成为明代女性裙装设计的典型元素。随着马面裙的发展,两侧打的褶越来越多,“百褶马面裙”也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百褶裙依然受到不少女性朋友的喜爱。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洛神赋图》中的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