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明光镇自治村里孔必河村民小组,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傈僳族服饰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立翠正在以她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也让古老的民族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杨立翠在缝制衣服(7月19日摄)
傈僳族服饰是刻在杨立翠骨子里的记忆。1971年,杨立翠出生于明光镇的一个傈僳族家庭。9岁开始,她便跟随母亲学习简单的配饰,从穿针引线到熟悉纹样,母亲手把手教她辨认布料的纹理,讲解花纹中藏着的高山清泉意象。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她渐渐掌握了明光傈僳族服饰的精髓,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也愈发深厚。
但母亲的早早离世,让热爱傈僳族服饰制作的杨立翠陷入了困境。“因为没有学过裁缝,剪布对我来说很困难,裁出来的布料不是歪了就是窄了。”杨立翠回忆道。但是凭借着对傈僳族服饰制作的满腔热爱,杨立翠开始自学,找来各种布料,不停地练习,剪了又缝,缝了又拆。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立翠十五六岁时便能独立制作傈僳族服饰。
“我们有个传统,每个人至少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傈僳族服饰,到刀杆节等重大节日时都要穿。”杨立翠说道。一开始,杨立翠只是给自己和家人缝制衣服。由于她做的衣服做工精细,渐渐地,周围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心灵手巧的姑娘,纷纷找上门来请她帮忙做衣服。随着找她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她开始适当收取费用。后来,她索性开起了家庭小作坊。
2012年,在明光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立翠成功申报成为腾冲市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自家手艺走向了文化传承的广阔天地。2025年,杨立翠成为保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让她对传承民族服饰文化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
缝制好的傈僳族服饰(7月19日摄)
今年54岁的杨立翠已开展过多次培训,希望能让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手艺。“年轻人大多坚持不下来,觉得收入不高,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了。”杨立翠坦言。但她没有放弃,仍然在默默坚守。
杨立翠还带动村里的老人、妇女一起制作傈僳族服饰,手把手地教她们刺绣、缝制的技巧。村里有几位和她年纪相仿的妇女,通过做服饰有了稳定的收入,能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不用再外出打工。
如今,杨立翠的名声越来越响,昆明、怒江等地的人都通过网络向她下订单,创作的民族传统服饰作品达2100余件,每年接到订单不少于300个,成功带动村民增收。“大家都很高兴,我也挺满意的。”杨立翠说道。
杨立翠的坚守,让这份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美丽,得以继续传递下去。那些深蓝与赤红交织的服饰走出大山,就像把寨子里的日月星辰,缝进了更多人的生活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