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鳄鱼zoe
监制 - 她姐
七月盛夏,北京四环外的创意园区内,我见到了王真儿。淡妆、牛仔裤、平底鞋、条纹衬衫,眼前的她,让人有种失真感,三天前,《南京照相馆》中的“赵宜芳”,此刻正松弛地坐在面前。
采访开始,王真儿斜倚沙发扶手,安静专注。问题抛出,她目光低垂片刻,思绪像溪流般自然流淌出,简单,直接,没有冗余。
在一个小时的谈话里,她坦诚地将自己摊开,拍摄《南京照相馆》时的细碎花絮、对商业合作的务实态度、自己打造的小院儿······她的回答总是聚焦当下与未来,“我觉得人的生命一直是在流动着的”,不回望过去,是她话语里的基调。
出道17年,从《武媚娘传奇》里的春盈、《记忆大师》中令人揪心的李慧兰,到《上海女子图鉴》里的罗海燕,人们常常认出她的脸,却未必叫得出名字,“戏红人不红”是她身上的标签。这一次,她是《南京照相馆》中在硝烟中竭力守护家庭的母亲赵宜芳。
对此,她泰然处之,“能被记住角色我觉得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我当下的心态是大家记住角色就好”。
正值新片上映,访谈结束,王真儿稍作整顿便要匆匆赶往下一场路演。
成为角色
参演《南京照相馆》是王真儿第一次在电影里讲家乡话,在她的印象里,徐州话很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与吴侬软语不同,江苏徐州地处长江以北,徐州话有着北方方言的耿直和“冲”劲儿。但在影片中,徐州话在“赵宜芳”的口中显得温婉而有力量,王真儿惊喜地发现家乡话的另一面。
片中有一场剪发戏,王真儿印象深刻。
赵宜芳和女儿拿到通行证后,为了不引起日军的注意,临行前将头发剪短。开拍前,造型师给王真儿加了假发片,但当镜头对准,剪刀握在手中,剪发的动作变得不同,她斩断的是与丈夫老金(王骁饰)的夫妻情感,和儿子的亲子情,更是与照相馆和南京城最后的联结。情绪奔涌,手中的剪刀落下,王真儿剪掉了自己的一段真发。
王真儿觉得这是“挺成为赵宜芳这个人物的一个时刻”。
成为角色,一直是王真儿演戏的出发点。
每次拿到新剧本,她的第一反应是“我要成为她”,她会找到自己和角色最接近的地方,扬长避短,把人物特质放大,“我不能让每一个角色出来之后,大家都只看到了王真儿”。
对此,王真儿有自己的方法。
在拍摄网剧《无证之罪》时,王真儿在剧中饰演刑警队长林奇。为了诠释好角色,王真儿苦练东北方言,还经常找做警察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观察他们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练到后来,连在场的真警察都觉得她像自己人。
演《完美伴侣》里被离婚的家庭主妇,为了了解离婚女性的心理,王真儿看了很多书研究离婚女性的状态,最后为剧集贡献了一段教科书级别的哭戏。
从入行起,王真儿就清楚自己不是能一夜爆红的演员。对于名利她看得很开,顺其自然;但碰到真正的好剧本、好团队,她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渴望和向往。
2018年,王真儿迎来了演艺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大女主剧《上海女子图鉴》,小镇女孩罗海燕,“沪漂”十多年,从普通都市白领最终成长为企业高管,成功创业。
为了贴合角色,去剧组试镜那天,刚拍完戏回京的王真儿,洗了个澡,特地穿上职业装,黑裤子、白衬衫,职场菜鸟的打扮,像极了“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而《上海女子图鉴》的主创团队恰好想找到一个长相中和、更像小人物的演员,因为“这样可以更有代入感”。
被选中后,曾合作《记忆大师》的导演陈正道特地打来电话叮嘱她,“能接到大女主剧不容易,一定要好好珍惜机会”。
《上海女子图鉴》播出后,王真儿的合作变多了,拍不完的片约和杂志。王真儿十分认同剧中罗海燕直面欲望的姿态,“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脚踏实地靠能力争取”。
在拍摄《上海女子图鉴》的前一年,王真儿遇到了一个让她最有感觉的角色——在电影《记忆大师》中饰演饱受家暴折磨的李慧兰。
为了演好角色,王真儿几乎拼尽全力。
在一场李慧兰被推下楼梯的重头戏,毫无动作戏经验的王真儿,直愣愣地从楼梯摔下去。那场戏王真儿拍了很多条,最后摔到头骨剧痛,甚至有了轻度脑震荡。
那三天,她濒临崩溃,吃不下饭,只能靠咖啡硬撑,整个剧组没人敢和她说话。“被打了三天,就一直哭,我简直是把这辈子的眼泪都哭干了”。
毫无保留的投入,让导演陈正道感慨王真儿是他“见过哭起来最难看的女演员”,却也因为这份全情投入,让李慧兰的形象深入人心,也为她赢得了《上海女子图鉴》的机会。
《南京照相馆》上映后,有人后知后觉地发现那位“妈妈”竟然是王真儿饰演的,网友称她的演技“真实朴素不着痕迹、层次分明······兼具小旦和青衣的气质”。
王真儿,再一次成为角色。
“不够勇敢”的人
王真儿是“实战型选手”。
无论演技还是心态,王真儿习惯从经验中寻找答案,她笑称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完全是实战出来的”。
在王真儿看来“生命是流动的”,而如何调整心态几乎是贯穿她整个演艺生涯的必修课。
2008年,王真儿拍完首部作品《孔雀蓝》后,没过多久就开始了北漂试戏的日子。
没资源、表演经验少、长相“不够艳丽”的王真儿常常辗转于各个剧组试戏,被拒绝是常态。
没戏拍的时候,王真儿蜗居在北京胡同里的平房跟人合租。但北漂也有快乐的时刻,合租的邻居们会在院子里聊天、唱歌、吃火锅,一顿饱餐下肚,生活好像没什么是过不去的。
王真儿看得很透,“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演员也没有任何特殊性,只是演员的辉煌和落魄被人放大了”。
北漂,没戏可拍,吃不上饭,这样故事人们听了太多遍,像所有故事的主角一样,王真儿也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2013年,王真儿和邓超、黄晓明、佟大为合作,饰演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孟晓骏(邓超饰)青梅竹马的女友良琴。尽管戏份不多,但演技却扎实,王真儿凭借良琴一角入围第3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候选名单。
拍《中国合伙人》的时候,陈可辛导演曾惊讶地看着王真儿说“你怎么会在这呢?你这张脸在大陆市场是不太吃香的”,类似的话王真儿曾听过许多次,但陈可辛接下来的话令她印象尤深:“但是你知道吗?真正的好的演员,懂得好好感受生活,她的气质和阅历是谁都拿不走的”。
出道前几年,王真儿处于懵懂状态,而那时的演艺圈非常的“绚丽”,各类审美和角色类型曾出不穷。身处其中,王真儿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她的长相不符合当时的审美。
但王真儿始终没有迎合市场去改变自己的外貌和戏路。
提及这段往事,王真儿剖析自己,“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懒'得随波逐流的人”,当时的王真儿对于很多东西不敢尝试,是源自“不够勇敢”,回过头再去看当时的自己,王真儿觉得正是这份“不勇敢”无形中保护了自己。
那些骨子里本就带着的特质,在巧合下被保留至今,成了现在的王真儿:平和、松弛、看不见一丝焦虑。
出道17年,王真儿从不总结自己的人生,“上天会帮我总结”。
多年的摸爬滚打,生命一点点走过、一点点摸索,王真儿遇到了很多事情,摔倒,爬起来反思,再往前走,“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在的自己”。
想明白要什么,事儿就简单了
王真儿不愿回望过去。
谈及被问过多次的出道经历,王真儿还是会耐着性子再次讲述自己拍第一部戏时的经历。语毕,她告诉我,“我们过多地去探讨过往的东西,我甚至都不知道它的意义在哪儿”。
王真儿更在意当下和未来。
在王真儿的语境里,她的出道可以用“绑架”来形容。
2008年,在一场活动中,王真儿偶然结识了化妆师Ricky。彼时的Ricky恰好在剧组工作,看到王真儿后,她觉得王真儿很适合校园剧《孔雀蓝》的女一号,便邀请王真儿去剧组试镜。
王真儿的第一反应是“没兴趣”,但在同事的怂恿下,她还是忍不住去“试镜”了。
“我的第一部片子,没有试戏,上来就直接演了”,当时连镜头在哪儿都不知道的王真儿,拍了两三天慢慢才知道灯光怎么打,镜头机位在哪儿,什么是近景、中景、远景。
彼时的王真儿20岁,本色出演大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挑战,导演秦竞虹很快就定下了王真儿当女一号。
对于演员这个职业,王真儿几乎没有任何憧憬,演戏完全在她的意料之外。犹豫之下,临到开机原本答应出演的王真儿,仍旧觉得决定下得太过仓促,于是向片方提出不想演了。
制片方急坏了,实在没办法,便把王真儿“绑”到剧组拍完了整部戏。
杀青后,王真儿的第一感受是“演戏也就这样吧”,“但回归平淡日子以后,演戏这件事又缓慢地滋生起来了”,成为演员的吸引力越来越强烈。
那时的王真儿尚未捕捉到演戏的快感,对演员的职责也很懵懂。如今,距离拍第一部戏已经过去了17年,对于成为演员,王真儿早已有了自己的理解。
不拍戏的日子里,王真儿会全身心投入生活,她选了一处远离喧嚣的所在,租了一座小院儿。
入住小院儿开始,王真儿便有意识地做断舍离,那些曾经非常珍视的物件儿,如今被她一点点舍弃掉。在王真儿看来,物品的减少不仅让她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宁静的生活状态,还教会了她如何取舍。
曾经,王真儿一度抗拒做商务性的工作,但现在她开始主动开设社交媒体,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和重整小院的进度。
身处流量为王的时代,王真儿清楚“这些东西或许能帮助到我拿到更好的剧本,演到我想演的角色”,不焦虑不内卷的王真儿试着以结果为导向去思考每件事。
“当我们想明白我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事儿就全部变简单了。你不会痛苦,不会纠结,不会有外界的因素影响到你,因为我知道我要做什么”。
王真儿在自己的vlog里曾多次穿一件基础款灰色T恤,粉丝追问她T恤是什么牌子的。那是王真儿在网上花60块钱买的,她身上的衣服常常不过百。
在另一条vlog里,王真儿记录了自己从摘黄瓜到吃完黄瓜的全过程,整个视频将近两分钟。
很难想象,在当下这个时代,一名演员会穿着素T、戴着遮阳帽,认真感慨“谢谢你,小黄瓜”。
王真儿至今仍记得,拍完第一部戏《孔雀蓝》后,导演曾对她说“去做一个真诚的人,因为这会影响到你未来的路”。
这句话,王真儿从未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