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从五指山下脱困后,依然履行着他的承诺,护送唐师傅西行。一天,师徒俩在黄昏时分投宿在一座农庄,猴哥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顺便给自己搞了个小小的“形象设计”。有些人偏爱豹纹,而我们猴哥则选择了虎纹穿搭,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第二天一早,猴哥便提醒唐师傅启程,但就在收拾好行李时,他们得知早餐已经准备好了,于是决定先吃一顿再走。
吃过早餐后,师徒俩告别农庄,准备继续前行。然而,猴哥之前承诺的“让你不白忙活”并没有兑现。若猴哥真按约定拿真金白银支付,那他就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猴哥了。
一路行走,孤寂之中,突然在山间遭遇了六个小毛贼。按理说,猴哥曾经大闹龙宫、天宫,战斗力堪称无敌,作者安排这六个小毛贼来打劫,简直是在挑战猴哥的形象,但大家别急,这样的安排必定有其深意,我们接着往下看。
这六个小毛贼装备齐全,手持刀枪弓箭,目的明确——拦路打劫。他们命令唐僧师徒放下行李和马匹,并威胁要伤害他们。唐师傅一向胆小,瞬间被吓得魂飞魄散,摔下马来,连话也说不出来。说实话,这样的唐师傅,大家又如何能对他产生崇敬和喜爱呢?
猴哥扶起师傅,安慰他道:“别慌,这些人不过是来给我们送菜的。” 唐师傅听了怒道:“你耳朵不好使吗?他们分明是来打劫的!” 猴哥摆摆手,“别说了,您就在旁边看戏,守着行李。” 唐师傅继续抬杠:“你怎么对付得了六个壮汉?你一个小猴子,怎么能和他们斗?”猴哥懒得与师父争辩,直接去逗那六个小毛贼,问他们为什么拦路。
那六个小毛贼开始吹嘘自己是圈内响当当的人物,气焰嚣张,称若识相就应放弃反抗。猴哥开始调皮:“我可是同行,没听过你们的名号。” 六贼一听,不禁自我介绍,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和“身本忧”,这些名字明显来源于佛教的“六根、六尘、六识”。猴哥继续调侃:“我可是打劫行业的祖师爷,想不想拿出过往家产与我平分?” 六贼听后,纷纷表现出自己的怒、喜、欲等情绪,气愤至极,开始攻击猴哥。
然而猴哥毫不在意,任由他们用武器攻击自己,等他们累了后,他才拿出金箍棒,一根针般的小棒让六个毛贼瞬间傻眼。六贼想逃,却已经晚了。猴哥出手迅猛,不到片刻,六个毛贼就倒下了。打败敌人后,猴哥开始搜刮他们的财物,满脸得意,向唐师傅示意继续上路。
这时,唐师傅终于从危险中恢复过来,却开始指责猴哥滥杀无辜,言辞犀利:“你怎能这么做?他们虽然是强盗,也不至于死罪。你纵有本事,也只是赶走他们就好了,为什么非得杀了他们?” 听到这里,猴哥真是不想再和师父争论,但不得不回怼:“如果我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你!”
唐师傅还继续念叨:“我宁愿死也不愿意滥杀无辜。你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凭什么一顿打死?”猴哥笑着解释:“我之前在花果山称王时,杀了的人多了去了。如果按你说的,要吃官司,那我都不知道吃了多少官司。” 唐师傅继续教训猴哥:“你虽然有本事,但进了自己的部门就该规矩些,不能再胡作非为,否则会被开除。”
猴哥终于不再忍让,回击道:“你既然觉得我不配做和尚,那就别恶心我,我走就是了!” 看到猴哥真的要离开,唐师傅心急如焚:“没有你,我怎敢继续前行?” 猴哥的脾气一向火爆,直接说道:“老孙去也!” 然后转身消失了。
唐师傅像个受气的小媳妇般开始哀叹,认为自己和猴哥的师徒缘分可能已经尽了。就在他心情沮丧时,观音菩萨再次出现,送来一个花帽子,说这是唐师傅和尚儿子的遗物,若唐师傅让猴哥戴上并念咒语,猴哥定会听话。这个帽子便是后来的紧箍,象征着猴哥的束缚。
猴哥戴上帽子后,唐师傅开始默念禁锢咒,结果猴哥痛得上蹿下跳,试图取下帽子,却发现怎么也取不下来。此时,唐师傅得意洋洋地问猴哥是否还敢不听话,猴哥只得答道:“不敢了!” 然而内心却不甘心,决定扭动金箍棒来反抗。
虽然猴哥表面上屈服,但他心里早已埋下反抗的种子。在观音菩萨的指导下,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保护唐师傅,完成取经的使命,而这一切也是为了自己的救赎。
在这一段过程中,猴哥经历了从野性到受约束的转变,而这一切是修行和成长的一部分。正如每个人在社会中也会经历成长的过程,面对责任与义务时,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克制自己,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