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解析风筝非遗传统工艺与现代商业的融合路径,7月24日,山东大学“鸢舞新篇”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走进“世界风筝之都”潍坊的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对业务总监孙雷涛展开深度访谈。在这场历时一小时的对话中,企业以创新为弦、以文化为骨的发展图景渐次展开,一条传统非遗技艺的突围之路清晰浮现。
在孙雷涛的讲解中,合理的创意-设计-生产空间结构,多地厂房的分布规模以及“科技赋能,双轨并行”的模式,使永健风筝年出口额突破千万,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多国。在企业“守正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一只又一只风筝串联起过去延续至今的飞天梦想。
三层空间的产业密码
在带领团队成员参观三层科技园厂房后,孙雷涛介绍企业楼层专员分工结构,一楼办公区大多是专为年轻职员设立的创意集产区;二楼生产区是向外联名合作的设计落地区;三楼分布着近年商务风筝展览区与企业领导人的传统风筝创新作坊。
针对孙雷涛的解说,结合方才目睹的垂直化生产布局,团队成员对生产层负责工作的供需端提出了疑问:“在风筝市场分化逐渐细致的今天,公司如何应对同质化向个性化转变这一生产命题?”孙雷涛从企业间的竞合关系、目前市场不同主体的需求以及风筝现代化发展自身谈起,总结出企业在传统匠艺与现代流水下寻求平衡生产的独特思路。
据孙雷涛的讲述,当下很多工厂已不再主攻自主加工的传统风筝,人员成本和生产能效问题成为众多企业的关注重点。这种重心的转移在供需端方面体现得格外明显,传统风筝的产能,首先在时段上难以满足春夏旺季暴涨的客户需求,同时也无法供应企业对接的品牌批量生产的订单需求,高峰期一天甚至需要生产上万件。目前企业生产分化为高端的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两条线路,其中现代风筝占内外销的主要份额。
图为鸢舞新篇实践团在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参观(李馨悦 供图)
IP联动的品牌跃升
在关于现代风筝的生产部分的访谈中,孙雷涛补充了更多细节,他指出,近年来企业在风筝现代制造中最为亮眼的成绩在于IP联名的破圈效应。在与持有IP的对象企业的合作中,企业主要负责生产对应的品牌产品,核心是利用品牌效应增加潍坊风筝曝光率与知名度。双方协同生产通常通过公关公司,类似国内广告或者传媒公司,作为中介承接品牌订单,而后续是否达成合作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标实力,这一衡量标准无疑也加重了潍坊本就集中的风筝企业同行竞争之间的压力。
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孙雷涛坦言,IP联名是个好趋势,并且在过去几年的生产中,永健作为潍坊风筝头部企业,凭借生产质量与生产规模的双重优势,在激烈的经济角逐中屡屡拔得头筹,基本实现了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全覆盖,成为众多品牌合作的首选。孙雷涛在采访伊始已经展示过了上一年度与泡泡玛特旗下LABUBU联名生产的燕形风筝。随着今年该品牌的爆火,企业抓住契机,争取到品牌授权,正在生产新的盲盒系列对应的风筝产品。
此外,孙雷涛也展示了过去几年的联名合作矩阵——一是横向容括新式茶饮界知名商家,如喜茶、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等,二是纵向打通餐饮配送行业,联合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巨头,在多年国际风筝节为其放飞品牌风筝,三是深度绑定日化巨头,他提到,企业本年度已为新合作的海飞丝企业生产并放飞了定制的品牌风筝,与宝洁企业已连续两年达成战略合作。
图为永健风筝制造有限公司2024年度推出的LABUBU联名风筝(李馨悦 供图)
双轨并行的传承密码
在推动企业风筝现代化进程中的销售模式创新之外,孙雷涛着重强调,现代风筝生产需秉持科学与严谨的态度。虽然科技的进步、材料的更新迭代使得现代风筝生产规避了传统风筝周期长、产能低、成本高等缺点,但做工标准也升级到更高精度的严格要求,并且衍生出现代分级制造的多重生产线。
“我们严格区分面向海外出口、儿童使用和要求批量生产的产品。”孙雷涛根据市场划分出的不同人群需求,向团队细致说明了目前企业车间的生产规则。针对出口产品,企业首要考虑面料、骨架环保功能,同时为保证长距离的运输与长时间的存储安全,风筝制造材料必须抗阻燃、杜绝有害化学物质。而在研学场景中使用,同时也服务于儿童娱乐市场的风筝产品,要求更加严格。风筝必须由零甲醛含量的实心骨架与强韧性高环保的面料组成,避免玻璃纤维伤害,确保客户人身健康安全。所有出产的批次50%都必须经过品管部的质量抽检,不合格率一旦超标需整批返工。
在市场导向的线下生产之外,当谈及产品线上营销现状时,孙雷涛分享了企业目前正在开发的宣发业务,团队了解到企业名下结合之前的IP联名产品,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创意视频。孙雷涛表示,风筝品牌本身相对小众,普通消费者可能只了解到风筝产自潍坊,对风筝品牌并无特殊关注,但风筝爱好者会追求品牌,通过品牌了解工厂历史、产品质量,新媒体业务的开发在拓展客源方面有着巨大潜力,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助力其发挥宣传优势。
图为鸢舞新篇实践团在永健风筝制造会议室采访企业经理(李馨悦 供图)
政企共筑的产业生态
谈到当地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时,孙雷涛认为政策每年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政府对风筝产业的关注。政府相关部门,如文旅局和商务局,会不定期向各企业提供资源,如推介国内外客户资源、在多个场地组织展会。种种举措中最为群众熟知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政府会在这一大型活动中给予各企业资金与人员等全方位的支持。往年举办的展会和活动一方面推广了风筝这一潍坊本土标志,也让外界对潍坊的众多大型风筝工厂有了基本认识。
结合孙雷涛之前提及的企业领导人同时也是非遗传承人的身份,团队围绕传统风筝手艺传承这一主题,向他提出相关政策规划及落地成效等问题。孙雷涛强调,传统风筝生产在永健乃至潍坊众多风筝制造企业中并不占主导生产优势。融合大型画彩、竹架扎制、纸面糊制等技法的这一手工艺品在当前风筝市场占比很小,仅占约20%,市面上卖的多是可机器生产的小摆件、挂件、风铃样式。真正手工制作的传统风筝大多不在市场流通,迈向了高端收藏品的行列。
孙雷涛结合案例向团队展示了政府对风筝非遗传承的一如既往的重视与支持。潍坊风筝最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效东,政府将王者荣耀这一国民IP推介到他的手工作坊,生产定制的手工风筝,展现风筝非遗美学的独特魅力。孙雷涛也提到本企业的传承人会定期受邀去中小学、幼儿园举办公益课堂开展风筝教学,同时也积极也引入群众向工厂内部做研学项目。当地文旅局、商务局会不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跨区、跨市交流,去往国内外多地参加展览并现场展示成品或工艺,传播潍坊悠久深厚的风筝文化。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总结交流成果,在对话中深入探索潍坊风筝制造企业的生产轨迹,深刻感悟到非遗产业化的初心与使命——不是用机器取代双手,而是让文化基因找到新的宿主。潍坊风筝的传承之路,昭示着中国传统工艺的黄金时代“不在过去,而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