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北京鸟巢外的人潮汹涌,28岁的Jack手握着林俊杰演唱会的门票,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十年前——他还是个高中生时,为了那位偶像设计的SMG外套而在上海新天地的队伍中瑟瑟发抖,但眼中却闪烁着光芒。那件售价1089元的牛仔外套,几乎耗尽了他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但到现在,它仍然静静地挂在他的衣柜里,标签依旧未拆。
Jack感慨道:“昔日追星是以‘购买’为主流,如今则转向‘参与’。”他继续举例说:“比如,前段时间的‘一日店长’活动,我提前研究了商场布局,只为了能够和林俊杰来张合影。”这样的变化体现了粉丝经济的演进。
在十年前,明星经常推出潮牌和周边产品,粉丝们愿意为“情感价值”买单。Jack的SMG外套,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件“衣服”,更是“偶像参与设计的收藏品”。而如今,粉丝们更注重的是“一种体验”——近距离的互动、限量的周边产品,以及“偶像亲临带来的惊喜”。例如,Jack参与的“店长”活动,他需要消费500元(这在他的心理预期范围内),但能与林俊杰聊上几句,他认为“这比买十件外套还划算”。
这种转变源于粉丝们的“理性成长”:他们不再盲目消费,而是为“独特体验”而买单。正如Jack所言:“如果活动缺乏诚意,就算是我的偶像,我也不会去。”
商场早已捕捉到了粉丝的“体验需求”。根据惊蛰研究所的数据,今年7月的30场明星线下活动中,商场占据了60%——从“一日店长”到“应援音乐会”,商场已经成为粉丝们追星的新“圣地”。
通过低门槛引流与高转化留客,南昌T16购物中心的“汪苏泷应援活动”便推出了“零门槛专属套餐”来吸引粉丝。而为了精准曝光并避免“无效流量”,商场并不是随便邀请明星,而是根据“粉丝画像”进行选择。例如,T16的目标客群是“年轻白领”,因此选择了汪苏泷(因其粉丝粘性和画像高度契合);另外,广州悦汇城则看中了薛之谦后援会,原因是“谦友”的“爱热闹”正符合商场的“互动定位”。
后援会愿意与商场合作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借助商场的资源提升活动的曝光率,二是增强双方的影响力。但后援会同样有自己的“底线”:他们不能保证消费,只能带来人气。小懒表示:“有些粉丝对‘消费门槛’非常敏感,我们只能为商场做推广,无法强迫消费者。”
尽管粉丝活动能瞬间为商场带来高人气,但如果想要实现持续增长,就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维护持续的粉丝兴趣;二是如何提升活动的质量与诚意。
Jack的SMG外套,承载着他十年前的“热爱”;而如今的“一日店长”活动,则是“体验”的提升。商场的“粉丝活动”,本质上在于“抓住了粉丝对于‘情感归属’的需求”——当粉丝愿为“与偶像互动”跨越城市,乐意为“专属体验”支付溢价时,商场便能借助“明星效应”推动“人货场”的重构。
展望未来,能够将“粉丝活动”与自身定位深度融合的商场,必将实现“明星光环”向“品牌资产”的转化,从而达成“粉丝、明星、商场”的三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