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扫码体验“美之道” 刘源隆 摄
这是国博推出的“美之道”文化项目带来的体验。
7月21日,由国博与欧莱雅集团共同打造的“美之道”项目开幕。它打破常规策展思维,从国博的馆藏中精选了32件文物,架构出一条虚实交织的审美体验路径。
“美之道”绝非简单地罗列珍宝,32件文物宛如一颗颗明珠,串联起一幅从远古到明清的中式美学演变长卷。红山文化中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墨绿玉龙,身躯卷曲如蓄势银钩,闪耀着远古朴拙的灵光;商周时期的青铜典范四羊青铜方尊,繁复纹饰诉说着对祭祀礼仪的敬畏;汉代的击鼓说唱陶俑,袒胸赤足的俳优眉眼带笑,仿佛下一秒就要敲响欢快的鼓点;大唐盛世的开放包容则体现在秘色葵口瓷盘的清雅釉色中;明清的极致工艺则浓缩在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的绚丽奢华与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的辉煌气象之中……
“美之道”最引人注目的创新在于,它打破了国博多个常设展厅间的物理壁垒。观众只需打开线上小程序,一条跨越“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与“中国古代瓷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等专题展览的美学主题路径便清晰呈现。
国博为何要打造这条关于“美”的路径?对此,朱晓云解释,中式美学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深植于玉琮的温润信仰、四羊方尊的秩序威严、说唱俑的俗世欢愉、秘色瓷的天人意境、凤冠的礼制尊荣之中,众多文物共同塑造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美之道”项目正是要激活这些古老物证中沉睡的审美基因,通过线上线下的交互,让观众不仅看到文物,更读懂文物何以美,理解不同时代美的标准、追求与表达如何演变。“当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的纹饰在屏幕上旋转放大,当红衣舞女壁画在数字空间中翩然舞动,我们民族对美的千年求索,便在这沉浸的旅程中变得可触、可感、可共鸣。”朱晓云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看来,数以万计的文物经过不断挖掘阐释,重新焕发生命力,进而激发观众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潜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便是“美之道”项目的初衷所在。
2025年8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国国家博物馆:32件文物串起千年“美之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