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的儿子小杨,毕业后在安徽一家合资车企做研发。
前两年,基于随车调试的经验,他设计了一套能方便录制整车信号的装置。
部门领导很欣赏他的设计,鼓励他写个发明专利的申请。
而他在写的过程中,觉得能把装置改得更小一点🕐️。
身边同事都劝他,先把专利写好再说,至于其他可以慢慢改善。
他却表示:“我做事就是这样,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到最好!”
就这样折腾了快一年,最后等他提交专利时,才发现同样的设计早被其他人注册了。
01
看到这,你可能会为小杨感到惋惜。
不过在我看来,他只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
首先,需要测试的车,本身就不会交付给客户。
而且一旦完成测试,装置也会被拆掉,因此只要能装进后备箱,大点小点都没什么影响。
小杨认识不到这点,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还让别人捷足先登。
想起罗振宇说过的一句话:
“懂的人知道什么必须做,什么没必要做;什么该做到极致,什么该浅尝辄止。”
少一分就全盘否定,差一点🕐️就推倒重来。
这种人觉得自己是追求完美,其实只是对事物缺乏专业的认知。
想起前些年某知名创业者做手机时,常说要做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产品。
有次他跟一家代工厂谈合作,对方询问对产品公差有什么要求。
结果他回复了一句,不接受任何公差。
对方听后,笑着摇了摇头,不再继续聊下去。
因为任何工艺都做不到绝对精准,相比设计值总有一定误差。只要在公差范围内,误差就是可以接受的。
这位创业者对细节的苛求,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业余。
而他的手机公司,不久后也迎来了破产的命运。
有些事情,看上去牵涉很多方面。
但其实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往往只有一两个地方。
认知高的人,总能一眼看透本质。
他们不要求尽善尽美,而是抓大放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看不透本质的人,只能在各种细枝末节上面面俱到,还安慰自己是在追求完美。
02
主持人窦文涛早年录过一档节目。
初出茅庐的他特别珍惜这次机会,每个片段都要录很多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为此他经常拉着团队忙到深夜,有时其他人都在打瞌睡了,他还在那不停调整镜头。
没过多久,大家都不愿跟他合作,节目也被迫停掉。
起初他还很不理解,自己追求完美有什么错。
结果领导问了他一句:“你死抠的细节,是观众想要的吗?”
窦文涛顿时语塞。
《完美主义,杀死效率》中有句话:
“你要特别警惕完美主义,因为那很可能让你陷入一种低层次的自我内耗。”
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把事做好,本来是一种负责的表现。
可一旦变成对完美的执着,你的认知就很容易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点上。
最后你发现,自己只是在为一些根本没意义的事情白费心思。
豆瓣网友 @安安曾经所在的单位,开放过一个专家岗的内部招聘。
任职要求上写道,竞聘人要有丰富的技术经验,还得经常向国外客户汇报。
当时安安刚进公司,资历尚浅。
而且没有留学经历,英语口语也只算一般。
好几次她都对自己说:“这次就算了吧,等以后条件更成熟时再说。”
后来有个同事偷偷给她报了名,安安只好硬着头皮参加竞聘。
她这才发现,岗位对工作年限并没有要求。
而且其中涉及的很多知识,自己以前都有接触过。
英文汇报也有固定的结构,像她这样有英语底子的,只要多加训练,很快就能满足要求。
最后,她居然真的通过竞聘,获得了心仪的岗位。
在这世上,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先上车,再慢慢调整姿势。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专注能改变的,放下不能改变的。
而随着实践的深入、认知的积累,你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03
前两天重温小说《三体》,被其中一句话震撼到了:
“成吉思汗的骑兵,攻击速度与二十世纪的装甲部队相当;
北宋的床弩射程达一千五百米,与二十世纪的狙击步枪差不多;
但这些仍不过是古代的骑兵与弓弩,不可能与现代力量抗衡。”
这些东西在当时都做到了极致,可以说堪称完美。
但是依然扛不住人类认知、科技提升之后带来的降维打击。
低水平的精益求精,很多时候不过是感动自己罢了,不是把眼睛只盯在细节上,更重要的是认知、格局全方位的提升。
我当编辑那几年,对这一点🕐️的感触就很深。
很多年轻的作者,写什么都是字斟句酌,甚至结尾该用句号还是叹号,也要纠结半天。
最后搞得自己心力交瘁,交出来的稿子还是有各种问题。
我常对这些作者说,一篇稿子不管怎么完善,都不可能超出你现有的水平。
先给出初稿,听取各方意见,反思自己的不足,反复修改,水平才更能得到提升。
不过分追求完美,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坦然接纳自己的局限,才能在实践中查漏补缺,不断地完善自我。
职场博主 @戚越毕业后,一共进行过16次创业。
每次一有什么想法,他就会立刻筹集资金,开干。
只是前几次创业,他都以失败告终。
其中最快的一次,他仅用半个月就关门了。
然而亏钱的次数多了,戚越也总结出一套经验教训。
尽管此后的创业还是一直不顺,却很少再出现快速倒闭的情况,亏损也得到了控制。
直到2024年,戚越通过汽车配件的项目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仅赚回了所有损失,还让自己的事业上了一个台阶。
人一旦掉入完美主义的框架,就容易变得极度敏感,生怕出一点🕐️差错。
但是人生的成长,不正是试错试出来的?
允许自己不完美,主动接触认知以外的事物,才能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
网上有段话我特别认同:
“如果本茨不能接受早期发动机的缺陷,那他永远不会成为发明汽车的人;
如果爱因斯坦一定要摆脱对惯性参考系的依赖,那他有生之年都不会发表相对论;
如果乔布斯一定要解决信号接收的问题,那可能苹果手机到现在都还没有问世。”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在于他是一个完美的人。而在于他所体现出来的认知,足以让其他人忽略他身上的种种瑕疵。
人生的真谛,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放弃做一个完美的人,你终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