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街小巷,你也许会发现,很多人的包包上都挂了一个或几个玩偶。有一“娃”难求的Labubu,有“佛系顶流”卡皮巴拉,有博物馆推出的特色毛绒,也有追星、追戏剧的群体间流行的文字挂牌。一个小小的包挂,既让自己愉悦,也传递着一种身份认同。
也许你还会发现,最近很多人热衷于“搭子社交”。健身搭子离开健身房后便互不打扰,图书馆的学习搭子合上书本便各自回归生活,电影搭子在观影结束后也自然解除搭子关系……这种精准陪伴的社交方式,既无压力,也放大了兴趣带来的乐趣。
同样在年轻人中受欢迎的,还有在电商平台走红的“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树洞倾听”等。这些虚拟商品,让人们那些微小的、在现实生活中无处安放的情绪或压力,得以被看到、被接纳、被理解。
以上种种,载体在变,类型在变,但都指向了同一个词:情绪价值。在一个加速流动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其实就如同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原子化个体”那样——或许排列得非常紧密,但又同时彼此孤立。因此,渴望真诚陪伴、重视情绪疗愈、追求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就成为了更多人的情感刚需。
情绪价值,也随之内嵌于我们的消费观念、社交方式、亲密关系、职场互动等多元的社会领域之中。一起阅读《今日霍州》刊发的《从“情绪价值”的流行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诉求》原文,跟随专家学者一起,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读懂当下中国青年群体的这一流行现象吧!
从“情绪价值”的流行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诉求
与谈人
吕小康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陈满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陈丽君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齐玥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
记者 王琎 冀文亚
1
从个体与社会的双重视角理解“情绪价值”
主持人:追求情绪价值是当下中国青年群体的一个流行现象。什么是情绪价值?如何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理解情绪价值?
吕小康:情绪价值虽是近年来流行的大众用语,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在消费行为领域并得到重视。这一概念强调顾客在产品使用、服务体验或品牌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的情感收益,即积极情绪体验(如快乐、满意、安全感)与消极情绪体验(如失望、沮丧、焦虑)之间的净差值。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情绪价值,能够增强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更强竞争优势。后来,情绪价值逐渐从商业领域拓展至社会生活领域。
陈丽君:情绪价值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内涵。例如,亲密关系中的情绪价值是伴侣通过稳定情绪支持、深度共情与积极反馈,在焦虑时提供安抚、低谷时传递鼓励、冲突中给予理解,使双方持续获得“被看见、被接纳、被尊重”的核心情感能力,成为超越物质条件关系的核心竞争力;在职场中,情绪价值是年轻员工通过抵制精神控制、拒绝空头承诺,追求平等沟通、边界自主与人格尊严,将和谐氛围、被尊重感视为与薪酬同等重要的劳动补偿核心维度;在休闲方式上,情绪价值是通过媒介内容获取即时心理代偿,通过轻松综艺等填补独处空虚,在碎片化生活中构筑可预测的愉悦舒适区,实现低门槛情感补给,等等。
在重庆市北滨路,来自各地的游客摆出“吃”轻轨的姿势拍照(5月4日摄)。今日霍州记者 陈诚 摄
2
“情绪价值”的多元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主持人:青年群体追求情绪价值有哪些典型表现?这些现象又反映出当代青年的哪些心理诉求?
陈丽君:年轻人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渗透在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选择伴侣时特别在意自己的情绪对方是否“接得住”,在职场上拒绝画饼式管理,闲暇时常用轻松综艺、搞笑短视频来佐餐、解压和助眠。这些现象绝非孤立行为,其背后蕴含着青年群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下,对心理安全感、个体尊严、自主空间及情感联结等深层次需求的主动回应与满足。
陈满琪:具有即时性与补偿性的情绪消费,也是青年群体普遍采用的获取情绪价值的方式之一。市场敏锐捕捉到青年群体的情绪价值需求,“Labubu爆火”、追求特定休闲方式等现象由此应运而生。它们意在通过具象可感的物品或体验,为个体提供情绪安慰、身份认同与精神慰藉,以缓解现实压力与内在焦虑。比如,许多青年会在情绪低落时购买盲盒、手办、香氛蜡烛等“治愈系”物品,不为实用性,而在于物品所承载的陪伴感与情绪投射;又如“City Walk”“围炉煮茶”“飞盘社交”等新型休闲活动的兴起,也是青年群体在都市孤独感与高压工作间寻找微小幸福与情绪联结的方式。这不仅体现了青年群体对正向情绪体验的渴望,也折射出他们在社会竞争、身份焦虑和关系疏离背景下,对情绪价值的主动索取与心理补偿,成为连接外在社会与内心世界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年轻人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一处茶空间里“围炉煮茶”。今日霍州记者 杜宇 摄
3
“情绪价值”流行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
主持人:追求情绪价值反映了新时代青年在哪些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看待追求情绪价值的利与弊?
吕小康:青年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动注脚,反映了其主体意识的觉醒、情感智慧的成熟以及对更高质量生活体验的追求。这种对情绪价值的高度重视与主动建构,不是简单的感性偏好和刺激寻求,而是反映出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心理需求的代际演进与价值重构过程。具体而言,有以下两方面特征。
一方面,工具理性与情感理性并重。青年一代并不是拒绝实用价值和绩效指标,而是拒绝实用至上、绩效至上等“唯指标化”的偏颇导向,强烈表达出作为独立情感主体而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内在需求。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是他们对人格完整性的捍卫,体现了新时代青年从基本生存向全面发展、从物质满足向精神丰盈的需求跃升。
另一方面,边界意识的觉醒和对“适度关系”的看重。与强调情感需求并行不悖的是当代青年对社会关系“边界感”的空前重视,他们更期待在适度的社会连接中守护个人的主体性。其在追求情绪价值时,强调的不是单方面无限的供给或索取,而是对等与适度,是个人与自我、他人、他物、他事之间的一种“适度关系”。这种强调“适度”的智慧,使得青年得以在应对周遭压力和各种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心态的韧性,在复杂而快节奏的生活中实现身体与心灵、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平衡。
人们身着古装乘坐蓝花楹主题观光巴士。今日霍州记者 高咏薇 摄
4
为青年群体构建积极健康的“情绪生态”
主持人:社会如何才能提供更多情绪价值,保障和提升青年群体的情感福祉?
陈满琪:抛开情绪价值的来源不谈,仅就情绪价值的“价值”本身而言,它对个体具有一体两面的特性:一方面,它为个体提供了被理解、被接纳的情感体验,使人获得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充盈;另一方面,若对情绪价值的依赖逐渐取代个体自我调节机制,便可能陷入持续向他人索取情绪支持的被动状态,进而弱化心理韧性、自我成长与独立应对的能力。
真正高质量的情绪价值应当是有尺度的、具成长性的。它不是无限制的安抚与迎合,而是一种既能提供情绪慰藉,又能激发自我反思和内在力量的支持形式。重点不在于社会如何一味“满足”青年人对情绪价值的需求,而在于青年人如何通过有边界、有节制的情绪支持获得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健康的心理成长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越来越多青年主动参与“情绪笔记训练营”等新型心理成长活动,帮助自己不再依赖外界提供单向度的情绪价值,而是逐步建立识别情绪、命名情绪、调节情绪的能力,实现从“被动安抚”到“主动调节”的转变。只有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成长动力,青年才能真正摆脱情绪困境中循环索取的消耗模式,走向更具弹性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