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开采土地,不必等待数亿年,就能拥有一颗符合 4C 标准的高品质钻石?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像科幻情节,但在河南柘城的街头巷尾,600 台机器正用 0.1 纳米的 CVD 镀膜工艺默默证明着可能性。这里产出的钻石中,95% 能达到 D-F 色级,3EX 切工的达标率更是高达 98%,堪比“魔法炼钻”。
河南柘城宝石级钻石
从 1963 年中国科学院成立金刚石攻关小组,到如今占据全球 44.4% 的培育钻石产能,中国科研工作者用 60 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被封锁到主导全球产业的逆袭。这一跨越,不仅孵化出 “柘光” 等国内宝石级钻石品牌,更推动它们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成熟。
“我们不是在模仿传统,而是在创造新的钻石文化。” 柘光负责人手持一枚 6 克拉 D 色 VVS 净度的钻石介绍道,“贝佐斯送给桑切斯那枚价值 1700 万美元💵的 50 克拉钻戒,在我们这里 100 万就能实现同等品质。”
这样的 “钻石革命”,却在消费者中激起了鲜明的态度分化:反对者固执地将培育钻石视为 “假货”,对其 “真实性” 充满质疑;支持者则热捧其显著的环保优势,更坚信它在性价比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吸引力。
而这场争议背后,实质是天然钻石市场的明显疲软。过去,凭借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的经典营销,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在全球市场风光了 130 年,赚得盆满钵满。
但最新发布的 2024 年半年报显示,其营收同比大幅下滑 21%;即便对大部分产品实施了10%至15%的价格下调举措,市场颓势仍未得到扭转,企业反而因此陷入了库存积压的困境,滞销库存价值高达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
天然钻石的光环为何褪色?国际珠宝分析师在行业峰会上直言:“实验室培育钻石的各项 4C 指标与天然钻石持平,部分甚至更优,价格却仅为天然钻石的十分之一。
更何况,自 2018 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更新钻石定义后,只要符合钻石的物理与化学属性,无论产自实验室还是地下开采,都是真钻石。”如此一来,那种靠人为制造稀缺感的商业话术,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在过去西方珠宝商对高价钻石市场形成垄断的时期,消费者若持有3万元的预算,通常仅能选购到重量约为30分的小颗粒碎钻。然而时至今日,在市场发生显著变化的背景下,以同样的预算,消费者已能够购买到品质相当的3克拉宝石级培育钻石。
柘光的专属顾问进一步介绍,当前品牌单颗 “顶配” 10 克拉宝石级钻石仅需 20 万元,还配有 18K 金戒托,而同 4C 品质(D 色、VVS 净度)的天然钻石,价格至少上百万。
这样的性价比,让不少消费者转向培育钻石。浙江的黎女士在柘光品牌官网预约并体验了其高端珠宝镶嵌定制服务,此后便一直成为了忠实客户。
“为了公司年会,我在柘光定制了一枚 5 克拉 VVS 级净度的长款钻石项链,从设计初稿、材料挑选到成品交付,设计师团队和专属顾问全程服务周到,专业素养很高。” 她回忆道,“考虑到同品质天然钻石不仅动辄上百万,还很难买到,我觉得未来没必要再执着于天然钻石了。”
在更多消费者看来,国产宝石级钻石已经完胜天然钻石。
第三方数据显示,68% 的消费者会对比国际品牌价格,而 90% 最终因 “同质价优” 选择培育钻石。“现在闺蜜圈热议的是预约柘光设计师,而非 HW 新款。”
陈女士说,柘光团队从设计到交付全程提供专业服务,流程清晰,“其镶嵌团队由前世界顶奢品牌工坊首席张师傅监制,以瑞士名表工艺打磨 18K 金戒托,确保钻石稳固。”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天然钻石矿产资源大多被欧美相关方掌控,而中国在宝石级培育钻石领域的突破,正开辟出新的发展局面。
130 年前,戴比尔斯通过 “钻石恒久远” 的宣传,将钻石与爱情意义紧密绑定;如今,柘光等国产钻石品牌正以 “钻石即自由” 的理念,尝试重构钻石的价值体系。
央视财经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3 年培育钻石市场占有率达 56.8%,同期天然钻石市场缩减 5%。行业分析师认为:“当消费者发现 8000 元的培育钻石与 6 万元的天然钻石共享 IGI 证书,价格体系必将重构。即便戴比尔斯等业界巨头将产品价格大幅下调80%,也依旧难以改变市场下滑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层面的差距导致了产品价值的重新评估。”
正如达沃斯论坛白皮书所言:“钻石产业价值重构中,中国制造正从规则接受者变为标准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