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海报的守护者:林家乐与光影共舞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曾经随处可见的手绘电影海报,现在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些色彩斑斓的纸张,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却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被遗忘。然而,对林家乐而言,这些海报远非“过时的废纸”,而是值得珍藏的历史碎片。
一场偶然”的收藏之路
林家乐出生于1970年代的香港慈云山,他的收藏生涯始于一次“意外”。1990年代的一个夜晚,他在街头偶遇一张卫斯理之老猫的电影海报。那张仅靠六块胶布黏在墙上的海报,让他驻足良久。最终,他花了三四个小时,趁着夜色无人,小心翼翼地将其揭下,带回家中。
这次“顺手牵羊”成了他收藏生涯的开端。自那以后,他养成了随身携带海报筒的习惯,生怕错过任何一张可能遇见的旧海报。朋友笑他痴迷,路人投来不解的目光,但他毫不在意。
“烂片”海报的独特价值
在大多数人眼中,电影海报的价值往往与影片的口碑挂钩。但林家乐的标准截然不同。他收藏的是一部电影的商业成败,而是海报本身的艺术与历史意义。
1988年的猎鹰计划并非影史经典,却是他多年来的执念。从1990年代起,他四处寻觅这张海报,甚至向影片监制吴思远打听,得到的回复是:“公司也没有留存。”直到三十年后,一条偶然的线索让他在网络上发现了它,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却一桩心愿。
另一张让他珍视的海报,是1990年曾志伟导演的小小小警察。这部电影因“无厘头”风格饱受争议,但林家乐却对海报情有独钟——上面密密麻麻地手绘了几十位演员的头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面孔画得极好,比电影本身更值得被记住。”他说。
从垃圾桶🗑️到珍藏品
林家乐的收藏方式也与众不同。他不依赖拍卖行或高价收购,而是从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淘”来这些宝贝。有些是从垃圾桶🗑️里捡的,有些是影视店门口几港币一张买的,甚至有些是老电影院🎦小卖部老板娘替他悄悄收着的。
1997年,他在荃湾的龙华戏院询问工作人员能否带走换下的海报,碰巧被小食部老板娘听见。几个月后,他再次造访,老板娘竟递给他一叠积攒多年的旧海报,其中不少早已停映多年。这一批意外收获,让他的藏品数量猛增。
还有一次,他在长洲一家影视店的货架缝隙间瞥见“警察”二字,猜测可能是小小小警察的海报。他试探性地询问店主能否买下,对方二话不说,直接撕下来送给了他。这张手绘海报,现在成了他珍藏的至宝之一。
海报背后的时代印记
在林家乐看来,海报不仅是宣传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胶布撕扯的痕迹、墙面的剥落、岁月的虫蛀,每一处“瑕疵”都是故事。
“电子宣传图不能叫海报,海报应该是可以摸到的。”他坚持收藏纸质版本,因为数字影像无法还原那些真实的触感与时间的痕迹。
现在,他的收藏已跨越半个多世纪,从1950年代的拼贴风格,到1970-1980年代的经典手绘,再到后来的剧照海报,几乎涵盖了香港电影宣传美术的整个演变历程。其中最早的一张,是1951年上映的人之初,海报上赫然印着“李振藩”——那是童年时期的『李小龙』。
拼凑香港电影的七十年
林家乐的收藏,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一种文化守护。他用自己的方式,将香港电影的七十年光影拼凑起来。每一张海报,都曾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纽带,而现在,它们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它经历过的就是经历过的,我喜欢用过的。”这句话或许最能概括他的执着。在『数字化』的时代,他依然坚守着对纸质海报的热爱,因为在他眼中,这些泛黄的纸张,才是香港电影最真实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