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根·马克尔精心策划的巴黎『时装周』“时尚回归秀”,在初秋时节的2025年10月,本应是她重塑公众形象的关键一步。她身着一身纯白战袍,现身Balenciaga秀场,与时尚界重量级人物如安娜·温图尔亲密拥抱,并与安妮·海瑟薇相谈甚欢,试图重新稳固她在时尚圈的影响力版图。
然而,仅仅几秒钟的Instagram短视频,便将所有精心筹备付诸东流,引爆了一场无可挽回的舆论海啸。
视频画面中,梅根慵懒地坐在豪华轿车的后座,双脚肆意地搭在对面的座椅上。车窗外,车辆正缓缓驶过塞纳河畔,途经亚历山大三世桥,并朝着阿尔玛桥的方向前行。
正是这不经意的背景,瞬间触动了公众最敏感的神经:阿尔玛桥下方的隧道,正是1997年戴安娜王妃香消玉殒的悲剧发生地。这一巧合带来的心理冲击是毁灭性的。细心的网友很快发现,梅根当晚下榻的雅典娜广场酒店,距离戴妃生前最后居住的丽兹酒店仅有区区两英里之遥,她所选择的行车轨迹,竟与戴安娜王妃生命终结前的最后轨迹惊人地相似。
这种“回溯”不禁让人联想到哈里王子在自传《备胎》中坦露的往事:他曾以母亲遭遇车祸时的速度(时速65英里)驾车穿越同一隧道,只为“感受母亲生命终结前的瞬间”。
王室事务评论家理查德·菲茨威廉姆斯对此毫不留情,直斥梅根的行为“荒唐至极,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轻率”“愚蠢且麻木不仁”。『社交媒体』上的谴责声浪更是如潮水般汹涌:“行经亡故婆婆殒命之地,难道不该是肃穆的沉默与追思时刻吗?”苛责之声不绝于耳,甚至有人尖锐地指责她“粗俗失格”,“顶着公爵夫人的头衔,却毫无名媛应有的体面与风范”。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梅根团队试图通过《新闻周刊》发布声明进行辩护,声称梅根“对隧道的位置一无所知”,并将批评者斥为“无端牵强”。然而,作为哈里的妻子,她真的能对戴安娜王妃那段沉重的历史一笔勾销、全然不知吗?
引人注目的是,此次英国主流媒体展现出罕见的口径一致。《镜报》《每日邮报》《太阳报》等主要媒体几乎同步跟进,大量引用“王室专家”的言论和“内部消息”,强力烘托“梅根对戴安娜王妃缺乏敬意”的叙事基调。
这场舆论风暴爆发的时机也极耐人寻味。梅根此行本是她力图重返欧洲时尚中心、展现其影响力的关键战略部署,却因为这段极具争议的视频而彻底脱轨。
有分析人士推测,这或许是王室方面对梅根和哈里近年来一系列公开指控的“精准反击”——利用道德制高点,通过与王室关系紧密的媒体渠道进行舆论围剿。毕竟,王室一向采取“沉默以对”的策略,而梅根此次却主动提供了可以将她置于道德审判台上的“话柄”。
在事件持续发酵后,梅根迅速删除了那段暴露行车路线的争议性车内镜头,转而发布了一条仅展示巴黎地标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的“安全版”回顾。
然而,一切都太迟了。公众的注意力早已从她的时尚动态,转向对戴安娜悲剧的集体怀念,以及对梅根个人道德底线的审判。这场风波再次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公众的聚光灯下,梅根的每一个微小举动,都可能被无限放大,被赋予超越其本意的复杂符号意义,无论她自身是否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