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家持续分享新鲜有趣的英国事儿~~千万不要和安妮失联哦🥺❤
她,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似乎拥有着被上帝亲吻过的人生剧本:
一位被誉为全球最性感的丈夫、四个颜值逆天的孩子、一座如童话般的科茨沃尔德庄园,以及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被未来女『王凯』特心水的时尚品牌。
然而,在Netflix为她量身打造的全新纪录片《维多利亚·贝克汉姆》中,这个看似站在人生赢家顶端的女人,却亲手撕开了那层金箔。
她透露了一个让全世界八卦小报困惑了二十五年的谜题:——为什么她照相从来不笑?
她说:“我不知道该怎么笑才好看。
每次笑的时候,不是觉得左边脸不对劲,就是右边脸不对称。
”
更戳心的是,这个身价数亿、被安娜·温图尔和汤姆·福特等时尚巨头环绕的女老板,在镜头前坦白——
她一生的驱动力,不过是童年时那个“不合群”的笨拙女孩心中最朴素的渴望:
“我拼命地想被喜欢。”
这部纪录片,并不是维多利亚来炫耀成功的,而是袒露伤口的。
她坦诚自己因冒名顶替综合征而接受过心理治疗。
而这样一个外表成功的女人,内心却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活得像一个随时会被拆穿的冒牌货?
这得从她的童年说起。
从“尴尬的女孩”到“摇尾巴的女王”
纪录片的镜头闪回到维多利亚的童年旧照。
你几乎无法将照片里那个略显腼腆的女孩,与日后叱咤风云的“贝嫂”联系起来。
她亲自为画面配上旁白:“那个在学校里笨拙、不酷的孩子,就是我。”
她说,总是感觉自己格格不入,拼命想融入,却总是差一点的尴尬。
“这铸造了我的一生,我拼命地想被喜欢,想拥有价值感。”
辣妹组合的横空出世,是她短暂的救赎。
“高贵辣妹”(Posh Spice)的人设成了她的盔甲,却也成了她的枷锁。
名声如潮水般涌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审视和评判。
她必须维持那个“酷、冷静、不苟言笑”的形象。
而导致她彻底失去笑的能力的真实原因,竟是贝克汉姆。
她说:“当我微笑时,我只用左边脸笑,因为如果用右边脸笑,我看起来就像生病了。”
她很想让丈夫站在她笑起来好看的那一边,但贝克汉姆似乎从未放在心上,也从未站在“对的位置”上。
最终,她彻底放弃了笑容。
她说:“我在内心是微笑的,但没人看得见。”
但这背后,远不止“站位”这么简单。
这是维多利亚对自己形象极度不自信、以及病态控制欲的体现。
连一个微笑,都需要经过精密的角度计算——她害怕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会破坏自己苦心经营的完美。
总是无法站到她好看的左脸一边的贝克汉姆
她最终从那个害怕不被喜欢的“尴尬的女孩”,成长为不敢笑的“四处摇尾巴的女王”。
维多利亚完美焦虑的中年战场
当著名歌星嫁给顶级球星,维多利亚创立时尚品牌时的启动资金和人脉网络,就已经是顶配。
微笑的晒出左脸的维多利亚
但当她的品牌一度陷入困境、需要丈夫大卫豪掷2300万英镑💷救场时,
媒体立刻开始嘲讽——她的成功,是“靠老公的假奋斗”。
尽管她能请动安娜·温图尔、范思哲等大佬在纪录片里为她站台,但回忆起初入行时,她坦言:“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把我当回事。”
当年,她从Spice Girl退团后,时尚圈对她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一个唱跳的女团偶像,还想当『设计师』?——please.”
她成了笑柄。
她被贴上了“玩票『明星』️”的标签,仿佛她的努力,在“贝克汉姆”这个姓氏的光环下,变得不值一提。
这一切,都加剧了她的“冒名顶替综合症”。
于是,维多利亚的“自证之路”开始了。
没有专业时装学位,她靠直觉、靠细节、靠——偏执。
她不会画稿,就自己拿布往身上缠,直到做出理想的剪裁。
她哭了无数次。
但当2008年她带着10条自创连衣裙👗站上纽约『时装周』,所有人闭嘴。
然而,即使如此,她的品牌仍一度负债2300万镑——
大卫贝克汉姆出钱支付了全部负债,媒体立刻喊她“靠老公”。这句话再次刺激了她。
“这不是观点,那是事实。”她在纪录片里承认。
“那时候,我的生意确实在挣扎。”
她没否认,她只是选择了——继续不睡觉的走在自证之路上。
我们看到的巴黎『时装周』后台,是一场焦虑的仪式。
她一边调整灯光,一边检验走秀地毯的颜色。
连地毯不够“气场”的灰度,她都能亲自改掉。
她14小时工作、每天健身、还要得体地面对每一个镜头。
维多利亚有一种让人心疼的“假松弛感”。
她越成功,越怕掉队。
她似乎总在害怕自己被取代,也正是最典型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
她在镜头里看似镇定,但连David都忍不住问她:
“你到底在证明给谁看?”她低头、笑笑:“所有人(Everyone)。”
她的奋斗,不似普通人为了追求的生存,而是为了“正名”——被看见。
外在的成就如同雨水落在沙漠上,无法滋润她内心深处的干涸。
“你难道还不能自信地坐下来放松吗?”
丈夫大卫在两人的豪宅里,像个满足的庄园主般问她:
“我们为你感到骄傲,即使你只是做个三明治!”
纪录片中,维多利亚没有回应,只是落泪“老实说,我做不好一个三明治”。
完美夫妇的婚姻真相
纪录片最“接地气”的部分来了——它将完美婚姻的真相摆在我们面前。
帅绝人寰的他,呼噜声也是绝了。
维多利亚首次爆料她的卧室秘密:
“我戴耳塞。让我告诉你,贝克汉姆的呼噜声绝了!”
她还补刀,自己每晚必戴LED美容面具,而夫妻俩的睡前娱乐是听播客、读小说——
比如弗里达·麦克法登的《女仆的秘密》,一本关于夫妻与女仆、充满反转的谋杀与心理惊悚小说。
维多利亚边看边警告⚠️老公:“最好睁着一只眼睛睡觉。”
纪录片中,维多利亚承认:“是的,我做过心理治疗。”
这或许是纪录片中最有勇气的一幕。
她坦然谈论心理健康,承认自己长期与“冒名顶替综合症”斗争,并明确表示:
“我很高兴地说,我接受过治疗。”
她甚至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视作一次疗愈。
纪录片回顾了她2006年世界杯时期那个“巨乳、爆炸头、热裤”的形象。
由于对胸部的不自信,她做了隆胸手术——但那是个错误的决定,带给她长期的病痛。
于是,我们在镜头里看到,她在德国,下定决心取出假胸。那是她从自我怀疑到自我接纳的重要转折点。
缺席的布鲁克林:家庭光环下的裂缝
而坦然接受布鲁克林的缺席,是维多利亚的再一次自我接纳。
这次纪录片全家出镜——
老公在花园修篱笆,二儿子在健身,小儿子弹吉他,小女儿跳舞。
只有一个人不在——布鲁克林。
镜头里偶尔闪回他小时候的影像:胖嘟嘟的脸、被妈妈抱在怀里。
然后画面切黑。成年布鲁克林没有出场,没有采访,没有解释。
这是《Victoria Beckham》最安静、也是最刺痛的几秒。
媒体没放过这个细节。有人说是档期冲突,有人说是母子冲突。
但贝克汉姆家作为一个运营精密的品牌——如果布鲁克林缺席,那一定是“决定过的缺席”。
维多利亚说:“我最骄傲的身份,是母亲。”然后沉默。这一句“母亲”,听起来像自我安慰。
因为她确实是“完美母亲”:四个孩子、四个公关素材。
但也确实是一个“控制型母亲”:在她的世界里,家庭是项目,幸福要展示。
于是,当布鲁克林搬去美国结婚、淡出家族镜头,她没再提他的名字。
媒体讽刺她“失去最爱的长子”,粉丝却说:“她终于承认,她也控制不住一切。”
就在纪录片上线几天后,凯特王妃身着维多利亚时尚品牌西装参加公益活动,高调为同样优秀的女性♀️维多利亚站台。
她们隔着阶层,分享着一种同样的痛:
被公众期待定义的女性♀️,注定不自由。
声明
本文内容整理自公开新闻来源(如《BBC》《每日邮报》《独立报》《太阳报》等),主要以翻译与信息分享为目的,不代表本号立场和观点~
英镑💷兑人民币汇率
今日英镑💷兑人民币汇率: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