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水墨人物画的视觉体系中,黑、白、灰作为基本明度要素,不仅是画面构成的形式基础,更是构建视觉秩序、强化节奏关系与平衡空间结构的核心语言。本文以经典水墨人物画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黑白灰在形象塑造、层次递进与整体布局中的功能机制,探讨其如何通过对比、呼应与渐变形成画面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结合个人创作实践,阐述对黑白灰构成关系的理解与转化路径,揭示其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对新颖画面关系的建构作用。研究表明,黑白灰的经营并非单纯的技术处理,而是融合形式法则与审美意识的综合性艺术决策,对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与语言独特性具有决定性意义。
关键词:水墨人物画;黑白灰;明度构成;视觉秩序;画面语言;创作实践
一、引言
水墨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其艺术表现力不仅依赖于线描的书写性与形象的传神性,更在于整体画面结构的组织能力。在这一结构体系中,黑、白、灰的明度关系构成视觉感知的基础框架。所谓“黑”,指墨色浓重之处;“白”,为宣纸本色或留白区域;“灰”,则涵盖从淡墨晕染到中性调子的丰富中间层次。三者共同构成画面的明度谱系,直接影响观者的视觉流向、节奏感知与空间判断。
传统画论虽未直接使用“黑白灰”这一现代视觉术语,但“墨分五色”“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等概念已蕴含对明度关系的深刻认知。20世纪以来,随着写实主义与现代构成意识的引入,黑白灰的组织愈发成为画家主动经营的视觉策略。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探讨黑白灰在水墨人物画中的构成逻辑及其对画面语言的建构作用,力求在经典研究与创作转化之间建立清晰的逻辑关联。
二、黑白灰的构成功能:形式要素的视觉机制
在水墨人物画中,黑、白、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关系形成有机整体。其功能可从五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奠定画面基调:明度倾向的情感引导
画面的整体明度倾向决定其基本氛围。高调(以白、灰为主)画面给人以轻盈、明朗之感,如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系列,多用淡墨勾勒,背景留白,突出人物的动态与韵律;低调(以黑、灰为主)画面则显沉郁、凝重,如周思聪的《矿工图》系列,大面积浓墨渲染,营造出压抑而深沉的历史感;中间调画面则平衡和谐,适用于叙事性或抒情性主题。
明度基调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情感预设。画家通过控制黑白灰的比例,预先设定观者的心理预期,使画面在未细读形象之前,已传递出基本情绪。
(二)构建视觉秩序:主次关系的层级划分
黑白灰的对比强度直接决定视觉焦点的形成。通常,高对比区域(如浓墨与留白相邻)最易吸引视线,成为画面中心。例如,在蒋兆和《流民图》中,人物面部常以浓墨刻画眼、鼻等关键结构,与浅灰或白色的衣纹形成对比,使观者视线迅速聚焦于人物表情,强化其苦难的叙事张力。
反之,低对比区域(如灰与灰的过渡)则退居次要地位,用以表现背景或次要元素。通过明度的层级安排,画面形成“主—次—衬”的视觉秩序,避免杂乱无章。
(三)强化节奏关系:明度变化的韵律生成
节奏源于重复与变化。黑白灰的交替出现,如同音乐中的强弱拍,形成视觉韵律。例如,在刘文西的陕北人物画中,头巾的黑色、面部的灰色与背景的白色形成规律性交替,产生稳定而有力的节奏感;而在田黎明的意象人物画中,灰调的块面与局部的浓墨点、留白面构成非对称节奏,营造出空灵而流动的意境。
节奏的组织可通过对称、均衡或自由构成实现,其效果取决于画家对画面动态的把握。
(四)稳定空间平衡:虚实与重量的视觉调和
在二维平面上,明度具有“视觉重量”。黑色最重,白色最轻,灰色居中。画家通过调配三者的分布,实现画面的视觉平衡。例如,当画面左侧出现大面积浓墨时,右侧常以留白或淡墨进行“对冲”,避免视觉倾斜。
此外,黑白灰的虚实处理亦影响空间深度。前景人物多用黑、灰强化实体感,背景则以淡墨或留白虚化,形成前后层次。这种空间建构不依赖焦点透视,而依靠明度对比与虚实转换实现。
(五)构筑画面关系:整体性的语言整合
黑白灰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整合能力。一幅成功的水墨人物画,其黑白灰关系应如“一盘棋”,各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例如,人物衣纹的黑色块面与背景的灰色云气、地面的留白区域形成联动,使人物“生长”于画面之中,而非孤立存在。
这种整体性体现为“关系先于元素”,即单个黑、白、灰区域的价值由其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决定。
三、经典作品中的黑白灰构成分析
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读,可进一步验证黑白灰的构成逻辑。
(一)蒋兆和《杜甫像》
此作以极简的笔墨塑造诗人形象。头部为画面核心,眼、须以浓墨点写,面部以淡墨渲染,形成“黑—灰”对比,突出沉思神情;衣袍大面积留白,仅以中灰线条勾勒轮廓,使视觉重心集中于面部;背景完全留白,强化人物的孤立感与精神高度。全画黑白灰分布清晰,以少胜多,体现“计白当黑”的精髓。
(二)周思聪《人民和总理》
画面以灰调为主,总理与群众围坐于灰褐色土地上,衣着多用中性灰色,营造出朴素而庄重的氛围。总理面部以稍重墨色刻画,与周围人物形成微妙对比,突出其身份而不显突兀;天空与部分衣角留白,打破灰调的沉闷;局部浓墨用于鞋履、发髻等细节,增强质感。黑白灰的克制运用,使作品在平实中见深情。
(三)田黎明《阳光下的肖像》
此作突破传统,以“没骨”法为主,大面积灰调渲染人物与背景,形成光感弥漫的效果。黑色仅用于眼、发等关键部位,如“画眼”般提神;留白则巧妙穿插于灰调之间,模拟阳光斑驳。黑白灰的分布自由而富有韵律,体现现代水墨对明度语言的拓展。
四、创作实践中的黑白灰转化路径
在个人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对黑白灰的理解从理论分析转化为具体决策,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构思阶段:明度预设与主题匹配
在确定创作主题后,首先进行明度基调的预设。例如,表现都市青年的疏离感时,采用低调为主、局部高对比的构成,以浓墨块面与狭长留白营造压抑与割裂;表现乡土记忆时,则用中间调与柔和过渡,体现温情与绵长。
(二)构图阶段:黑白灰的草图推演
在草图阶段,以单色或简笔方式推演黑白灰布局。常用方法包括:
剪影法:将形象简化为黑、白、灰块面,检验整体构成是否均衡;
对比强化:刻意放大黑白对比,测试视觉焦点是否明确;
留白规划:预先设定留白区域,避免后期被动“填空”。
(三)绘制阶段:墨色的层次控制
正式绘制时,注重墨色的阶段性控制:
先定大调:以淡墨铺底,确定整体明度倾向;
再分层次:逐步叠加中灰与浓墨,建立空间与结构;
最后提神:以最浓墨点写关键部位,激活画面;
回顾调整:审视留白是否呼吸通畅,灰调是否丰富。
(四)案例:《都市·影》系列创作
在该系列中,试图表现现代人的匿名性与光影交错。人物轮廓以浓墨勾勒,内部结构则用极淡墨渲染,形成“黑—白”强烈对比;背景以灰调晕染,模拟城市幕墙的反光;留白穿插于人物间隙,如“光之隙”。通过控制黑白灰的分布,使人物既融入环境,又保持独立,形成“在场”与“缺席”的视觉隐喻。
五、结语
黑白灰作为水墨人物画的基本明度要素,其意义远超技术层面。它们是构建画面视觉秩序、强化节奏、平衡空间与整合关系的核心语言。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分析与创作实践的转化,可以确认:对黑白灰的主动经营,是提升水墨人物画表现力与语言成熟度的关键。
这种经营不是对自然光影的被动模仿,而是基于形式法则与审美意图的创造性组织。在当代语境下,黑白灰的构成关系仍具有广阔探索空间,尤其在抽象化、观念化表达中,其作为独立视觉语言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画家需在传统“墨分五色”的智慧与现代视觉构成意识之间,找到个性化的平衡点,方能构建出既具文化根性又富时代气息的画面世界。
文章作者:芦熙霖(舞墨艺术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