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真假抑郁症需结合症状持续时间、社会功能损害及医学评估综合判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持续两周以上,并伴随认知或躯体症状。假性抑郁可能由短期应激反应、其他疾病或药物副作用引起。
真性抑郁症的症状通常持续两周以上,且每天大部分时间存在。核心表现为显著且持久的情绪低落,对既往爱好丧失兴趣,可能伴有早醒、食欲改变或体重波动。假性抑郁多由具体生活事件触发,情绪波动与事件关联紧密,应激源消除后症状往往较快缓解。
真性抑郁症患者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人际交往能力受损,甚至无法完成日常起居。假性抑郁者虽情绪低落,但社会功能基本保留,能维持必要的社会角色。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高功能抑郁患者可能表面维持社会活动,但内心体验符合抑郁特征。
真性抑郁常伴随晨重夜轻节律、非自愿体重变化超过5%、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等生物学标志。假性抑郁更多表现为主观情绪困扰,缺乏典型生物学症状。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等躯体疾病也可能模拟抑郁表现,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排除。
真性抑郁存在过度自责、无望感等特征性认知三联征,思维内容多消极固化。假性抑郁者思维内容多围绕具体事件,可通过理性分析暂时缓解。抑郁发作期可能出现记忆力、注意力等认知功能损害,而假性抑郁通常无此表现。
精神科医生会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PHQ-9等标准化工具评估,结合病史排除双相障碍、适应障碍等鉴别诊断。脑电图、激素检测有助于区分器质性疾病。不建议自行对照症状清单判断,抑郁症诊断需满足ICD-10或DSM-5标准。
若怀疑存在抑郁倾向,建议记录每日情绪变化及影响因素,避免过度自我诊断。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情绪调节,西蓝花、深海鱼等食物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改善脑神经功能。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专业帮助。未经医生指导切勿擅自使用抗抑郁药物,某些中成药如疏肝解郁胶囊也需在医师辨证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