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黏液便、里急后重及体重下降。治疗方法涵盖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和中医调理等。慢性结肠炎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腹痛是慢性结肠炎的典型症状,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隐痛或阵发性绞痛,排便后可暂时缓解。这可能与肠道黏膜炎症刺激神经末梢有关。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抗炎药物,并配合热敷缓解痉挛。日常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刺激肠道。
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严重时每日可达10次以上,可能伴随未消化食物残渣。长期腹泻易导致电解质紊乱。治疗可选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肠道功能,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患者应记录排便情况,避免高纤维食物加重腹泻。
黏液便是肠道黏膜分泌过多的表现,粪便表面可见透明或白色黏液,严重时可能出现脓血。这种情况提示炎症活动期,需通过结肠镜检查评估黏膜损伤程度。治疗上可联合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和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必要时加用泼尼松片控制免疫反应。
里急后重表现为排便后仍有便意却无法排尽,与直肠炎症刺激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肛门坠胀感,影响生活质量。治疗可采用美沙拉秦栓局部给药,配合温水坐浴缓解不适。日常需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久坐压迫直肠。
体重下降多因长期营养吸收障碍或进食恐惧所致,可能伴随贫血、乏力。需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营养状况,必要时补充蛋白粉或肠内营养剂。治疗期间可选用胰酶肠溶胶囊帮助消化,同时少量多餐摄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如鱼肉、蒸蛋等。
慢性结肠炎患者需长期保持低渣、低脂饮食,避免乳制品和粗纤维食物刺激肠道。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每日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建议每3-6个月复查结肠镜,监测黏膜变化。若出现发热、便血加重等表现应立即就医,防止发生中毒性巨结肠等严重并发症。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