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慢性出血,也可能是急性出血。这种出血通常表现为便血或黑便等症状,可能与痔疮、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结肠癌等因素有关。
慢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较少,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反复出现。患者可能没有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微贫血和乏力等症状。痔疮、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常导致慢性出血。痔疮出血多为鲜红色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肠息肉出血量通常较少,可能伴有黏液便;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除出血外还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较大,可能危及生命。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失血表现。结肠憩室出血、缺血性肠炎、肠血管畸形等疾病常导致急性出血。结肠憩室出血多为无痛性大量出血;缺血性肠炎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剧烈腹痛;肠血管畸形出血可能反复发作,出血量差异较大。
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肠镜、胶囊内镜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排便通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贫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病变,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应重视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