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可能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神经内分泌紊乱和胃肠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家庭干预及住院治疗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接受综合干预。
厌食症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有关。这类患者常有完美主义性格,并对体重和体型存在扭曲认知。治疗方法通常结合认知行为疗法来纠正错误观念,必要时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容易引发病态节食行为,童年期虐待或情感忽视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患者常常伴有体象障碍,即使体重过低仍坚持减肥。治疗上可以通过辩证行为疗法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同时配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
过度追求以瘦为美的社会风气易诱发节食行为,某些职业如舞蹈演员的患病率较高。这类患者常过度运动并拒绝聚餐,可能出现闭经、低血压等症状。需要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必要时使用甲地孕酮分散片调节月经。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会导致瘦素、胃饥饿素等食欲调节激素失衡。患者可能出现体温调节障碍、皮肤干燥等症状。治疗需检测激素水平,遵医嘱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等药物,配合渐进式营养康复计划。
长期节食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肠蠕动减弱,出现餐后腹胀、早饱感等症状。这些生理变化会加重进食恐惧,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少量多餐,使用多潘立酮片改善胃肠动力,逐步建立规律进食习惯。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关注体重数据。家属需营造轻松就餐环境,不强迫进食也不讨论食物热量。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蒸蛋等,分6-8次少量摄入。若出现心率低于50次/分或血钾低于3.0mmol/L等危急情况,需立即住院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康复期建议定期复查骨密度和心电图,预防骨质疏松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