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财经曝光了一条进口保健品的黑色产业链,其制假售假的逼真程度令人震惊。那些所谓的澳大利亚品牌、美国品牌、英国进口,实际上只是国内生产,通过品牌商和工厂的包装以及一套非法流程,就摇身一变成为跨境保健品,以高额的价格进行出售,坑骗消费者。7月8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手把手”教你识别。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介绍,消费者可进行原产国信息核查。比如,可以在Google、Bing等境外搜索引擎输入品牌名称+原产国关键词(如“LAXIN美国”),看是否在国外存在这个牌子;登录Amazon、eBay等境外电商平台搜索品牌官方店铺,检验官方资质;通过WHO官网查询药品/保健品备案信息。
同时,还可以通过供应链追溯。如果怀疑产品真假,可以要求商家提供完整的原产地证明、报关单、检疫报告,核对报关单上的生产国与宣传的“原产国”是否一致,检查保税仓发货物流信息是否与海关系统数据匹配。
甚至你还可以进行更专业的辨别。例如,产品成分表陷阱。对比国内外相同功能产品的标准含量范围,注意单位转换(如“mg”与“μg”混淆),警惕未标注具体含量的模糊表述(如“高活性”“富含”)等。通过包装细节比对,境外正品的激光防伪码通常需官网验证,中文标签应包含进口商/代理商名称地址,过期日期标注格式是否符合原产国规范(如日/月/年vs月/日/年)。
此外,消费者可以通过识别。比如,计算单位成本:国际运费+关税+增值税通常占零售价的30%~50%,对比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定价差异,警惕远低于市场均价的“爆款促销”。同时,消费者还可进行跨境电商专项验证,查看商品是否带有“CIQ”标志(中国检验检疫认证),核实商家是否具备跨境电商企业备案编号,检查电子底账系统是否可查询到对应订单。
对于保税仓直邮,消费者可要求提供快递单号并跟踪物流轨迹进行鉴别,正规保税仓发货应有“跨境电子商务”标识,注意包裹重量是否与实物相符(虚标产品常存在缺斤少两)。
跨境药品类,应严格区分“OTC”非处方药与保健食品。处方药必须凭境外医师处方购买。核查药品批号与原产国药监局数据库。
如果真的发现自己买到了假货,应该怎么维权呢?
重庆市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消费者应保留商品外包装、防伪标签、物流记录、聊天记录等,若疑似假货,立即拍照录像。通过平台客服要求“假一赔十”,若协商无果,向12315平台或海关12360热线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