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浙江宁波的公务员发现开会时有了一个变化,不再需要做PPT了。以前的会议方案中大多标注需要制作PPT,但现在没有这种要求了。这样,她可以把原来用来制作PPT的时间腾出来做其他工作。
浙江的基层减负从一块屏幕开始。早几年,每到年底,许多机关单位的工作汇报都需配PPT,公务员通常要熬夜改排版、加动画,时间都花在格式上。内卷之下,PPT越做越“高大上”,有时时间和技术水平不够,只能把PPT外包,费用从每页200到400多元不等,特殊情况还需额外支付加急费和服务费。一次3分钟的汇报,做一次PPT往往要花费几千元。除了PPT外,文旅、宣传、招商等部门对视频制作的需求也很高,动辄需要数万元,甚至10万到20万元左右,加上灯光渲染、音频混响、运动追踪等特效,制作成本还会上涨。
2025年,浙江省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对全省各级各单位公务PPT、视频等情况进行大排查、大起底,全面摸清底数、掌握情况、督促整改,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
平湖市当湖街道党委副书记王利燕介绍,在《市级宣传视频制作费预算支出标准(试行)》明确之前,各条线视频拍摄量还是很多,2024年仅制作了3个视频。现在除了招商和外宣工作外,其余都不再要求制作短视频。预计今年这一数量会进一步缩减。
据统计,2024年,当湖街道(含村社区)制作PPT 5个、视频11个,总计费用约26.9万元,较上一年度相比PPT和视频总量下降70.37%,总计费用下降72.96%。2025年,基本实现了非必要不做PPT和视频的要求。
整治“屏幕中的形式主义”必须要有科学的配套机制。整治并不意味着“一刀切”,而是需要识别出哪些是“数字表演”,哪些才是真实需求。从源头做起,需要建立良好的审核机制,与财政紧密挂钩。例如,长兴县通过明察暗访、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各单位排查整改情况进行随机抽查,明确视频、PPT制作审批流程,确需制作的,费用不得超过县财政定额标准。各县(区、市)结合自身情况将财政定额标准建立好,配合以财会监督、审计监督,能够最大力度杜绝铺张浪费。
真实需求也可以进一步精简、浓缩,甚至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湖州吴兴区某部门原计划花费20万元制作招商宣传片,经该区纪委监委介入,改为采用实景拍摄与数据图表结合的低成本方案,节省资金17万元;温州市苍南县文旅重镇马站镇借助村社打造的网红地标,吸引超过400名网红达人自发开展宣传,减轻镇村文旅负担。
对“屏幕中的形式主义”的监督是动态而持续的,是日常监督的一部分。吴兴区纪委监委建立了“预算审核—过程跟踪—效果评估”全链条监督机制,对各类经费实行“红线管理”,既查显性浪费,也纠隐性形式主义。此外,浙江还有很多地市深化“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通过工作提示函、问题督办单等方式持续加压加力,动态跟踪问效。
许多基层干部表示,现在做事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务实、节俭成为普遍共识。一个项目出来,大家都会先问有没有必要,能不能更省,仿佛成了本能反应。
无论是财政资金、还是公务人员的时间、精力,都应该用在“刀刃上”。所有改革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把节约下来的资源留给最紧迫、最实在的需求,办民生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