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2306回应高铁不要食用方便面提醒”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根据12306官网,旅客在乘车期间的用餐注意事项中指出:旅客列车车厢属于封闭空间,为创造良好旅途环境,确保空气清新,旅客在乘车期间,请不要食用榴莲、方便面等有浓重气味的食品。
社交媒体上对此有不同的声音。一些网友认为不允许吃泡面有些小题大做,而另一些网友则建议公共场所尽量别吃味道太重的食物,泡面还有烫到人的危险,各种观点争论不休。
事实上,方便面早已不是人们旅行途中的必备物品,这也让各大方便面巨头头疼不已。近年来,尽管各大方便面巨头采取了多种创新手段,但未能改变销量下滑的趋势,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方便面市场由康师傅、统一、今麦郎和白象四家主导,其中康师傅和统一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然而近两年,四大巨头的座次正在发生变化。2025年9月,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表示,未来将进入“康今”竞争时代,但实际情况是今麦郎逐渐掉队。数据显示,从2023年一季度到2024年四季度,今麦郎的市场份额仅保持在6%-8.5%之间,排名始终第四,前三位分别是康师傅、统一和白象。
第二十四届方便食品大会上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以2023年销量统计,康师傅以4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统一以16%位居第二,白象以12%超越今麦郎(占比10%)跻身前三。白象内部人士透露,2024年白象方便面业绩冲高至约130亿。统一发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其方便面业务营收为98.49亿元,同比增长2.6%。这意味着方便面市场正从“康统争霸”转向“康白对决”。
虽然康师傅依旧领先,但增速明显下滑。康师傅2024年财报显示,其方便面业务销售额为284.14亿元,同比下降1.3%,较2023年少卖了3亿多元。与此同时,经销商数量也大幅减少,截至2024年底,康师傅经销商为67215家,而2023年底为76875家,减少了9660家。一位快消零售行业人士表示,除了渠道策略调整外,利润空间被压缩也是经销商退出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白象的线下网点仍在开拓,从北方市场到南方市场,白象方便面已出现在许多超市和便利店,对康师傅的线下渠道布局造成巨大压力。广东某便利店主称,店里去年开始进货白象方便面,但康师傅业务员每次上货时都会抢占位置,试图挤走白象。
如今,方便面巨头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康师傅主要战略方向是高端化,推出了更多高端产品线如“御品盛宴”“干面荟”。与此相伴随的是涨价,2024年5月,康师傅方便面再次提价,袋装面建议零售价由2.8元调整至3元,桶装面由4.5元调整至5元。虽然高端化保证了一定利润,但市占率有所下滑,尤其是中高端产品表现不佳。
统一近年来也坚定走中高端路线,对旗下品牌进行全方位升级。2024年,统一5元以上价位产品占比提升至21%,但中高端产品未能有效激活市场,方便面业务几乎停滞,集团将更多精力放在饮品业务上。
今麦郎则坚守“极致性价比”战略,针对低线市场推出“一桶半”、“一袋半”等大份量产品,并推出高端品牌“0油炸免煮拉面”拉面范。同时,今麦郎还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面食文化,推出山西刀削面、安徽板面、重庆小面等地方特色系列产品。
白象近年来品牌和销量双双增长。2025年“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事件后,白象未涉其中,且积极驰援公益,品牌热度持续上升。截至2025年7月23日,其抖音旗舰店粉丝数量已超512万,远超其他竞品。2024年,白象市场份额增速依然排在第一。
然而,白象也面临线上流量饱和和投放成本攀升的问题。不久前,因陷入“多半”商标风波,白象多次登上微博热搜。随着线上平台流量趋于饱和,维持线上增长需不断提高营销费用,这势必影响白象的利润。
在存量竞争的压力下,各大方便面巨头实施了不同的策略,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也出现各种问题。归根结底,方便面的品类红利已然消失。十多年前,我国方便面市场成熟而巨大,2013年国内方便面年销量高达462.2亿包。但自此之后,方便面销量却开始连续下滑。这源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更健康食品的追求。在此背景下,方便面制作加工工艺的弊端逐渐被放大,被贴上了“垃圾食品”的标签。
与此同时,方便面消费场景也在不断减少。高铁的发展减少了火车上的泡面场景,外卖平台和预制菜的崛起也在分走方便面的市场份额。即使在疫情期间,方便面作为“硬通货”成为囤货必备,但随着“宅经济”红利的逐步消散,方便面整体销量又开始下滑。
为了打开增量市场,康师傅、统一、白象、今麦郎都在推出高端化、健康化产品,努力还原家常面口感。同时,这些品牌还极力为方便面注入“地方风味”,如今麦郎推出的地方特色系列产品和白象的中国面系列。但无论如何,方便面本身的特性难以改变,保质期长、油炸工艺等问题使得方便面难以成为人们的“健康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