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深夜,顿巴斯前线传来震撼全球的消息。俄军宣布对红军城发起总攻,上万俄军士兵如潮水般压向乌军防线,战火四起,硝烟弥漫。在这场决定顿巴斯命运的激战中,乌军号称精锐的第14旅在反攻中遭遇惨败,红军城北线岌岌可危。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之间,是交通枢纽,自冲突爆发以来一直是乌军的战略咽喉。这座城市不仅是物资运输的中枢,更是乌军东部战线的生命线。如果俄军拿下此地,就能从中切断乌军防线,彻底改写顿巴斯战局。
俄军对红军城的进攻并非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消耗—包抄”战术的又一次深度演绎。早在去年冬季,俄军便逐步逼近红军城郊区,通过节奏缓慢却步步紧逼的打法,逐步消磨乌军的兵力与士气。进入六月,俄军突然从季米特洛夫方向发起猛攻,而后调头直扑红军城北线,令乌军措手不及,阵线顿时告急。
在红军城北部,乌军部署了第153机步旅、第38海军陆战旅、第2国民警卫旅和第25空突旅,组成了防御群。这些部队与俄军展开鏖战,日夜血战不止。俄军重炮、装甲、空中力量齐头并进,炮弹如雨、火舌喷涌,铁甲如潮水般翻滚而来,乌军阵地一度被反复争夺。
在这一线中,俄军特种兵小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分成多个小组,越过火力封锁区,从红军城西南方向潜入城区,在舍甫琴科街等地发动突袭,伏击乌军补给车队,并使用无人机对残骸进行破坏。乌军在多次搜索行动中无法确定俄军的具体位置,导致误击频繁,伤亡增加。
在红军城外围,乌军依靠纵深战壕工事和密集的FPV无人机构建火力杀伤区,每月投入40万架FPV无人机,形成空中火力网。尽管如此,俄军凭借炮兵—装甲—特战协同推进,逐步撕开乌军的防线。
乌军在防守过程中显现出严重的指挥混乱。各营各连虽有分区防守任务,却缺乏统一协同,彼此不知防区布置,搜索行动混乱低效。俄军则掌握战场主动,占据钢筋混凝土建筑后,呼叫远程火力支援,榴弹炮、FPV无人机、柳叶刀巡飞弹接连登场,甚至苏-34战机释放FAB滑翔炸弹,空地协同压制乌军反击。
在红军城西北方向,俄军成功占领新托列茨科耶,并向博基夫卡推进,逐步接近乌军的后勤线。而在费多洛夫卡与拉奇诺村方向,乌军第14旅试图发起反攻,夺回失地。他们一度突入村庄,占据房屋,但被俄军无人机发现后,迅速遭到火力覆盖,整编部队损失惨重,反攻失败。
红军城以北的拉奇诺、格罗多夫卡与马亚克三个桥头堡成为俄军推进的支点。俄军在这三地分别向罗金斯科、新经济村与新沙霍沃方向展开攻击,形成包围圈,逼迫乌军不断分兵应对,难以集中力量展开有效防御。
与此同时,红军城南部战线形势也在急剧变化。俄军放弃原先全面包围的策略,转而采取边围边打的方式。在南部舍甫琴科镇与西南皮什查内一线,俄军稳稳掌控建筑区,顺势派遣小股突击队,突破乌军空白地带,渗透至城区核心。
红军城中心城区并不大,街道交错,火车站为核心,E50公路穿城而过。俄军突击队成功抵达公路沿线,对调动中的乌军车辆实施打击。无人机实时传回目标坐标,配合炮兵与空军实施打击,乌军前线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
俄军多股突击队在城区内部展开“中心开花”战术,逐栋楼房展开争夺战,乌军被迫多点应战,兵力捉襟见肘。红军城内部仅有第155机步旅与第69猎兵旅担任守军,这两支部队早有“战力低下”的污名,第155旅甚至屡战屡败,士气低迷。
俄军稳扎稳打,逐步扩大控制区,乌军疲于奔命,难以清除渗透部队。外部战线也在持续收缩,乌军在红军城以东的新沙霍沃至罗金斯科一线紧急修筑新防线,试图挡住俄军合围之势。
战局的急转直下也让乌克兰政坛震荡不断。泽连斯基在红军城战况恶化的背景下,火速任命39岁的经济部长斯维里登科为新总理。她以“卖矿换军援”的方式试图挽救局势,将扎波罗热锂矿开采权换取美国“海马斯”技术,并强制水电站全天为军工厂供电,农村限电至每日4小时。
这种“卖血续命”的模式引发广泛争议。乌克兰国内个税上调、教师减薪、民众排队领取救济粮的景象比比皆是。西方援助迟迟未到,欧盟830亿欧元卡在环保审查,美国1700亿军援只到位750亿,“爱国者”导弹交付被暂停,乌军弹药告急。
俄军趁此时机发起总攻,正是看准乌军西援青黄不接、国内民生濒临崩溃的窗口期。在红军城的炮火下,乌克兰用国运作注,等待西方的“橄榄枝”,却迟迟未能等来。
俄乌第三轮伊斯坦布尔和谈草草收场,仅达成换俘协议。克里姆林宫发言人明确表示无意实现短暂停火。俄军在谈判当天发起总攻,意图明显,即通过战场胜利来掌握谈判主动。
红军城的战斗已不再是局部争夺,而是决定整个顿巴斯走向的关键一役。俄军若能彻底拿下红军城,将切断乌军东部防线,打开通往哈尔科夫的战略通道;乌军若失守,不仅战线大幅后撤,还将面临国际舆论对反攻成效的质疑。
此时此刻,红军城北线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流血,每一栋建筑都在燃烧,每一声爆炸都在敲响战局重塑的警钟。乌军第14旅的失败,或许只是整个战局崩塌的前奏。血战红军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