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临床与基础医学院,辅导员侯瑞刚和董灵芝特别关注一名2020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小李。小李是一名骨癌患者,经历了17次化疗、10余次手术以及两次病危。病痛不仅在他身上留下疤痕,还让他内心充满自卑。
如何对特殊学生进行精准帮扶成为侯瑞刚和董灵芝思考的问题。恰逢该校辅导员学院开设特殊学生帮扶等课程,并定期举办心理工作坊等活动,两人逐渐明确了对小李的帮扶方向。在辅导员学院的支持下,他们对小李进行了精准帮扶。最终,小李从骨癌患者成长为优秀学生典型,并以自身经历激励更多人。
受益于辅导员学院体系的师生不在少数。作为全国首个辅导员学院,该学院如今已满“周岁”。回顾一年多来的发展,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副校长贾海宁表示,辅导员学院构筑了一张“育人共同体”发展蓝图,既增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又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2024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辅导员学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高校首个实体运行的辅导员专门培养机构。在此之前,该校已就辅导员队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组建于2019年2月28日,是一所年轻的高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新进辅导员数量占据辅导员群体近70%,年轻化和经验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2025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辅导员发展中心成立,在队伍建设上实现辅导员学培体系和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双引擎驱动。然而,8个工作室存在方向模糊、不成体系的问题,辅导员培训短时点状、不够系统。时任大学生青春健康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生物医学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张一航对此深有体会。尽管活动数量增加,但彼此关联性不够,缺乏针对性。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针对辅导员自身的培训和能力提升较少,缺乏体系。工作室之间沟通交流少,活动同质化普遍,发展方向不清晰。全校的辅导员培训情况也不尽如人意。面对这些实际难题,学校决定建立辅导员学院,以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辅导员学院设立综合办公室,依托8个校级辅导员工作室成立教研室,负责课程教学、组建团队、制定授课计划。辅导员学院设置四大核心课程体系,要求聚焦辅导员主业和个人发展方向。根据入职年限,辅导员分为初、中、高级3个等级,达到升级年限的辅导员需修够相应级别的学分并通过考核才能升级。
在明确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学分考核下,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辅导员学院线上线下培训辅导员共1782人次。辅导员学院希望形成一些规范化的流程和实用性的工具,供辅导员实际应用。
张一航担任辅导员学院大学生青春健康教研室主任,已在辅导员岗位上坚守15年。他发现通过“朋辈互助+情感共鸣”的方式效果更佳。他在大学生青年健康同伴社团中培养“青春健康志愿者”,以同龄人视角开展宣传和情绪管理。生物技术泰山班2025届毕业生小王曾陷入紧张焦虑情绪,张一航运用专业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她走出困境。张一航还联合学业导师为小王定制个性化帮扶计划,帮助她在学术科研上取得成绩。
目前,辅导员学院侧耳倾听教研工作室开展的心理辅导系列课程已形成《表达性艺术治疗》手册,可供辅导员“对症下药”。越来越多的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找回育人方向,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帮助下成长成才。
辅导员学院培育卓越的辅导员,而卓越的辅导员培养卓越的学生,从而更好地形成辅导员和学生的发展共同体。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看得见,摸得着。除了专业能力的精进,辅导员学院还希望让更多年轻老师走得更远。关于辅导员学院的未来,该校已做好充分规划,包括深化产学研生态、升级智慧成长体系、扩容示范效应辐射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