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正试图用其造船业的核心技术换取美国的关税减免。产业通商资源部长金正官带着价值数百亿美元的“造船大礼”前往纽约,希望在8月1日美国加征25%关税前说服特朗普政府给予宽限。韩媒称这是“用技术换市场”,反映出韩国对美汽车出口下降32%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0.8%的焦虑。
7月31日,韩美高层将举行关键会谈。韩国外长赵显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会面被视为避免关税战的最后机会。韩联社透露,韩国愿意开放燃料市场,但在农产品方面不愿让步,因为大米进口配额一旦松动,可能引发农民抗议。
美国的要求不仅限于经济让步,还提出两个附加条件:一是扩大《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至整个印太地区;二是在台海问题上明确表态。这些要求使李在明提出的“实用外交”面临挑战。
在韩美会谈前夕,中国外长王毅与赵显进行了电话交谈,强调政策稳定、外交独立和经济互利的重要性。延世大学报告显示,尹锡悦时期的对华政策摇摆导致2024年中韩贸易额下降12.7%,三星西安工厂产能也受到影响。李在明上台后承诺修复关系,但实际行动仍受美国影响。
韩美之间的造船交易表面上是经济合作,实际上涉及政治风险。韩国计划帮助美国培养造船工程师、承接军舰维修订单,并参与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项目,以换取暂时免受关税打击。然而,技术一旦输出便难以收回,而美国的目标是重启本国造船业并最终抢占韩国市场份额。
军事合作方面的隐患也不容忽视。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船舶法案》允许盟国为美军造军舰,韩国三大船企纷纷抢签美军舰艇维修协议。韩华海洋甚至变更船籍,将部分产能搬到美国。这些举动看似短期获利,实则加深了韩国对美国的依赖。
朝鲜问题也给韩国带来压力。年初李在明尝试重启朝韩军事热线,但美韩联合军演激怒了朝鲜。美国趁机要求韩国将国防预算从GDP的2.5%提高到5%,名义上是“升级同盟”,实际上是迫使韩国购买更多美国武器。
国内民意也出现分歧。民调显示,64.6%的民众支持李在明执政,但72%的人担心韩美协议会拖累中韩贸易。近期推迟的“2+2会谈”暴露出谈判僵局,也暗示韩国想在中美之间喘息。
中韩在DEPA数字贸易谈判中达成多项共识,并将在APEC会议上继续讨论合作。这些合作与韩国对美“技术输血”形成对比。专家认为,如果韩国连军事安全都要靠美国保护,独立外交只能是空话。美国的真实目的是把韩国变成印太战略的前线基地。
李在明曾承诺走“中间道路”,但面对美国的关税截止日期、安全议题和台海问题,这条道路变得充满荆棘。韩国外交界元老私下感叹:“现在不是选边站,而是被站队。”
此外,韩国法院即将重审李在明涉土地开发案。若判有罪,他可能成为韩国史上首个上任即面临刑诉的总统。这场司法拉锯战增加了他在外交上的难度。韩联社披露的美韩谈判细节显示,美国要求韩国在台湾海峡航行自由问题上支持美方立场。现代重工已启动紧急技术分级程序,但关键技术一旦流入美国,韩国在LNG船领域的垄断优势可能迅速瓦解。
随着APEC峰会临近,韩国站在十字路口。一边是美国的威逼利诱,另一边是中国的合作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