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近日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对于2025年1月1日之前出生、不满3周岁的婴幼儿,将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育儿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在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对象认定时,育儿补贴不计入家庭或个人收入。
发放育儿补贴是我国首次对居民发放普惠式现金补贴,体现了党中央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视。据估算,全国每年两千多万婴幼儿可以领取现金补贴。
这项政策背后蕴含着党和政府对“人”的高度重视,体现“投资于人”的坚定决心。育儿补贴不仅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为国家长远发展积蓄力量。这笔钱既是对当下的投资,也是对未来的投资。育儿补贴能够实现增加家庭收入、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等多重政策目标。
当前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强化生育支持十分必要。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涵盖婚嫁、生育、养育、教育等多个环节。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同时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也体现了“投资于人”导向。
发放育儿补贴的深层意义在于将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系统的核心位置,从关注物质积累转向重视人的价值。这项政策既是应对人口发展挑战的应急之策,也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之举。
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是民生政策的重点之一,调查发现多数育儿家庭反映养育子女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从生育、养育、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受到育儿家庭的广泛欢迎。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稳定性、长期性、连续性原则,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育儿补贴还体现了对照料劳动经济价值的尊重,通过发放育儿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育儿劳动和照料行为的外部经济效果内在化。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对群众降低养育负担呼声的积极回应,也是尊重生育社会价值的体现。生育不仅有直接成本,也有间接成本及机会成本。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是降低生育成本、增加生育动力、减轻后顾之忧的切实举措,充分彰显了“生育友好”的价值导向。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主要是以良好的政策、社会、市场和家庭环境,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形成愿意生、生得出、生得起、养得好的良性循环。从长期看,提高家庭人口再生产能力,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最根本的目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也有利于满足群众在家庭建设方面的美好需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持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
生育是家之喜事,也是国之大事。期待各地各部门继续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更精细、更温暖的政策措施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让更多人“想生育、敢生育、能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