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累计完成6805个地块的调查评估或治理修复,提供了约3.32亿平方米可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7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北省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强化源头预防、风险管控、分类施策、协同治理,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取得扎实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国新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程建设增多,对土壤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风险至关重要。河北省严格管控暂不开发利用地块的污染风险,建立并动态更新优先监管地块清单,督促开展重点监测和环境监测,摸清污染状况。重点关注周边存在饮用水源、居民区等敏感受体的高风险地块,推动采取清理残留污染物、设置围挡等措施阻断污染迁移,降低对周边影响,保障环境安全。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对436个优先监管地块实施土壤污染管控,占比85.8%,超额完成国家不低于75%的目标任务。
此外,河北省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制度,将近1000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定期开展自行监测,提升工矿企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水平。针对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电镀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皮革鞣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依法有序推进清洁生产审核,消除污染隐患。
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河北省加强国考点位水质管理,对国考点位水质进行月度加密监测,针对恶化点位制定水质达标或保持方案,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加快推动水质改善。2024年,全省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Ⅴ类水比例为20%,优于国家不高于27.1%的要求。强化地下水污染源头管控,分类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化工园区周边地下水环境质量。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的经验被生态环境部在全国推广。
农村环境整治方面,河北省因地制宜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不断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完成27502个村庄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55.9%,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完成1586个村庄治理,治理率达到59%。坚持以控源截污为根本,综合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措施,“一塘一策”开展水体整治,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1826个国家和省监管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计划于2025年年底前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邢台、邯郸列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地方特色整治模式。
未来,河北省将继续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持续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解决一批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