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被官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两天后,少林寺迎来了新的掌舵人。7月29日下午,少林寺管理处发布消息,依据《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经少林寺两序大众民主评议赞成,并履行有关程序,礼请印乐法师担任少林寺住持。印乐法师在佛教界并不陌生。这位59岁的法师于1982年剃度出家,1983年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后任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副会长、洛阳市佛教协会会长等职。2003年起,他受河南省佛教协会委派到洛阳白马寺主持工作,2005年荣膺白马寺方丈,至今已有整整20年。
印乐法师对待商业化的态度与释永信截然不同。他曾直言:“我不想评价少林寺,白马寺坚持按照佛教传统去做,更好地维护、保留、传承佛教传统、佛教文化。”这句表态如今随着他空降少林寺变得意味深长。他会如何执掌这座既承载着千年禅武精神,又因前住持个人涉嫌丑闻而被质疑是否商业化过度的古刹?一切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与释永信的风格不同,印乐法师更为低调。他未开通社交账号,也没有通过著书立说走入公众视野,其形象更多散落在零星的采访与游客偶然拍下的影像中。2025年的一段影像显示,印乐法师带领僧人加固被风吹倾斜的树木;2024年,他还被拍到亲自驾驶挖掘机挖土,操作熟练。每至农忙时节,游客常能看到白马寺内晾晒农作物,印乐和僧人都要参与劳作。这一切源于白马寺坚守的“农禅并重”传统。
在僧团管理上,印乐法师同样颇具章法。他认为许多寺院成了风景区,僧人需服务游客、来访信众及贵宾,难以专注学习。为此,他规定僧人每周一、三、五集中学习,每月还会邀请高校专家授课,内容涵盖佛教各宗派知识、文学等多个领域。他多次推动白马寺扩建,表示扩建是为了恢复中国佛教第一寺的盛景。
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祥地,白马寺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时期,鼎盛时占地达3000多亩。由于历史变迁,寺院面积大幅缩小,一度山门紧临国道,幽静的寺宇与现代化的车水马龙仅一墙之隔。在扩建过程中,国际化成为重要导向。2006年,印乐法师促成印度政府在白马寺西侧捐建印度风格佛殿,这是印度在海外的首个官方佛教文化项目。此后,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也相继在此修建佛殿,使白马寺成为全球唯一汇聚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寺院。
印乐在担任白马寺期间,对待商业化始终谨慎。世纪之初,白马寺启动扩建工程,资金缺口巨大。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人们猜测白马寺是否会转向商业运作。印乐法师明确表示,白马寺需要发展,但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佛教的传统特色都必须坚守。他拒绝了商人用白马寺商标生产“白马寺素饼”的提议,并表示不会效仿少林寺依靠商业化运作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天眼查App显示,印乐当前为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河南省佛教协会、洛阳市佛教协会法定代表人。他执掌的白马寺并未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版图,无关联企业。有游客提到白马寺内有免费的香和茶水,寺内没有商业化场所,甚至连瓶水都买不到。一个不想要商标的新住持,将如何掌管一个手握795个商标的古刹?如何在鼎盛的香火中让寺庙离红尘更远,离清净更近?印乐的这一棒,注定承载着无数目光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