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妖与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踏上了一段荒诞又热血的西行冒险。作为《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即将上映。该片由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打造,延续了同一世界观,通过“无名小妖”的故事重构西游史诗,用荒诞寓言照见现实,既是国漫的一场创新实验,也为年轻观众提供了一份热血治愈的精神图鉴。
2023年,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以中式奇幻笔触横空出世,其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一经播出便引发全网现象级热议。片中“小妖怪”挣脱束缚、追寻自我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普通人的内心。在提交了短片剧本后,《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便被提上日程。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作为主出品方,曾创作过不少《西游记》相关的故事,包括几代观众耳熟能详的《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相比之下,《浪浪山小妖怪》这个“非主流”的西游故事聚焦的是西游路上主角以外的小妖怪生活,是那些从未被详细书写过,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的小妖怪。
影片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表示,无名小妖不是说他们不配拥有名字,而是有没有名字不重要,甚至正因为没有名字,更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他认为无论传统故事还是科幻题材,都应该具备当代性,让观众可以比照当下的自己,产生情感共鸣。“虽然小猪妖是山里的妖怪,但他的状态和心理,能和当下的我们产生连接。”
生活在浪浪山的四个小妖怪出身平凡,各有各的烦恼与梦想。有的想加入大妖怪集团,有的受困于自己的社交恐惧症,有的想去更广阔的世界闯荡。导演兼编剧於水希望通过这些人物展现年轻人的故事与困境。假扮唐僧去取经,这一高概念的故事大纲赋予了影片天然的喜感——身份错位带来的种种误会。再结合角色的性格特征、动作表演和台词设计,影片铺设出满满笑点,将合家欢属性拉满。
四小妖组成的取经团虽然一眼“草台班子”,但他们敢想敢做的理想主义颇为动人。他们就像现实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缺点也有闪光点。主角小猪妖为整个故事带来驱动力,性格更加积极主动,始终忠于自我。假扮唐僧的蛤蟆精是个实用主义者,在保守和追梦之间反复横跳。出场时作为大王洞的正式员工,他将9981的工牌视如珍宝,但被小猪妖鼓动后也想干一番事业。爱哭的内向猩猩怪假扮孙悟空,这样的反差令观众感到意外又惊喜。他在取经路上逐渐获得了成长,当他喊出那句“我是齐天大圣”时,很多观众被深深触动。黄鼠狼精是个小话痨,却扮演团队中最沉默寡言的沙僧。为了让人物有弧光变化,黄鼠狼精的初始状态是嘴皮子不停,一路西行后变得谨言慎行,更多时间开始思考人生、思考什么是正义,影片结尾,他有了独立判断力,完成了自己的修行。
除了这四位主角,片中其他角色也个性鲜明,令人过目难忘。公鸡画师颇具艺术家气质,他对客户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让不少被甲方“折磨”的打工人心有戚戚焉。白毛老鼠精体形精干,一看就是练家子,开口带一点西北口音,成为全片唯一一个说话带方言的角色。
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舒展留白,工笔勾勒的精细角色在光影间跃然生动,《浪浪山小妖怪》交出了一幅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影片会集了超600人的制作团队,精细打磨1800多组镜头、制作2000多张场景图、近200套造型设计。陈廖宇用“笔墨意镜”形容影片在画面上的最大特点,即用笔墨去构造镜头。在背景绘制上,影片既借用了国风写意的绘画方式,又着力构建电影镜头美学需要的立体空间,山峦、村落尽显中国传统美学底蕴。秉持“大处写意,小处写实”的原则,影片在人物造型上打造拙感,因为角色并非大英雄,更贴近普通人,所以线条不会处理得太过丝滑,而是带着一丝笨拙的气质。为了让角色形象适应大银幕,主创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比如小猪妖外轮廓线的线条粗细会根据镜头远近产生变化,远景、中景、近景的线条像素各不相同。再如全片大反派黄眉怪的造型,主创不想让他像常规反派角色,而是将他设计成英俊中透出一丝邪恶的中年帅哥,有颜值也有能力。至于传说中的正牌唐僧师徒,设计上致敬了上美影《金猴降妖》的造型,并进行留白化处理,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