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税战终于告一段落。冯德莱恩和特朗普似乎都松了一口气。结果不出所料,欧盟在最后关头向美国妥协,协议内容几乎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税协议相同。欧盟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向美国投资等商业活动中投入1.35万亿美元,这无疑是特朗普的一次胜利。
在最后一刻,冯德莱恩飞往特朗普的苏格兰高尔夫球场进行会谈。这场原定半小时的会面因紧张气氛延长至一小时,跨大西洋贸易的命运悬而未决。布鲁塞尔街头,欧盟总部大楼的灯光彻夜未灭,官员们紧急应对特朗普发出的最后通牒——8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征收30%关税。
德国总理梅尔茨在柏林议会发表强硬声明,表示如果美国想打仗,他们会得偿所愿。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强调欧盟需要“战略自主”,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当冯德莱恩踏上前往苏格兰的飞机时,欧盟内部已分裂为两派:一派坚持强硬反击,另一派则主张不惜代价避免贸易战。
今年4月,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对全球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而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面临更严苛的加码。7月10日,特朗普宣布从8月1日起对欧盟核心出口品征收30%关税。这一数字令欧洲企业界震惊,特别是德国去年对美出口总额超过1600亿欧元,其中汽车就占据约400亿欧元。
慕尼黑一家为波音提供零部件的液压系统供应商订单瞬间停滞,原因在于其客户无法承受额外成本。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公开批评这不是谈判,而是赤裸裸的威胁。德国总理梅尔茨也在议会强调,德国必须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如果美国一意孤行,他们将毫不犹豫地回应。
欧盟迅速拟定反击方案,首先是对价值930亿欧元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涵盖飞机、威士忌、牛肉等标志性产品。其次启动欧盟2023年设立的“反胁迫工具”(ACI),允许欧盟绕过WTO规则,限制美国金融服务业进入欧盟市场,甚至审查美国投资。
德意志银行报告警示,若无协议,美国30%关税可能拉低欧盟GDP 0.7%,但动用ACI反制美国对依赖美科技服务的欧洲将是“巨大的自我伤害”。
7月27日,特朗普在特伦伯里高尔夫俱乐部宣布达成“史上最大规模的协议”。冯德莱恩站在一旁,谨慎表示这将为市场带来“稳定性与可预见性”。核心条款规定欧盟输美商品关税定为15%,远低于威胁中的30%,但仍高于欧盟对美国商品的征税标准。作为交换条件,欧盟承诺在未来三年内购买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并追加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总额高达1.35万亿美元。
特朗普特别强调钢铁铝材维持现状,这意味着欧盟钢铝产品仍将面临50%关税。冯德莱恩试图澄清金属关税将被削减并实施配额制度,但特朗普的表态让她的解释显得无力。
更大的争议在于关键领域的税率分歧。特朗普宣称药品与本协议无关,而冯德莱恩却明确表示制药业适用15%税率。冯德莱恩无奈承认整体税率不容小觑,但这已是最佳结果。
协议公布后,欧元兑美元上涨0.3%,欧洲汽车股预期反弹,但表面的市场乐观难掩深层次危机。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直斥协议严重失衡并损害欧洲利益,认为这不是互利共赢,而是单方面让步。他指出美国财政部长当天宣布新增关税已为美方带来270亿美元财政收入,表明美国的真实意图是借助关税创收。
德国主要游说团体谴责协议向大西洋两岸紧密依存的经济体释放致命信号,法国则强烈不满医药行业纳入15%关税范围,诺华、赛诺菲等药企将失去价格优势。
彭博经济研究估算,新协议使美国平均实际关税税率从现行13.5%升至16%,低于无协议情况下的18%,但仍远高于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前的水平。美联储模型显示,这种冲击可能使美国GDP未来两三年下降近2%,消费者价格上涨1.2%。
对欧盟而言,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的承诺是一场战略豪赌。欧盟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仅219亿欧元,如今承诺购买的美国能源相当于其去年进口俄罗斯能源总量的1.5倍。冯德莱恩辩解称欧盟目前仍然过度依赖俄罗斯液化天然气,暴露了欧洲能源安全的软肋。
协议签署后,特朗普高调宣称这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协议”,而冯德莱恩则表示这是欧盟在当前形势下争取到的最佳结果,刺痛了许多欧洲人的心。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将协议定性为单方面让步,德国汽车工厂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法国制药巨头的董事会却陷入沉默。
协议文件上的墨迹承载着1.35万亿美元的承诺,但烈酒关税等敏感议题仍被刻意模糊。这场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全球贸易规则被永久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