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难熬,高温热浪与极端暴雨频发。北京遭遇持续147小时的降雨,台风“竹节草”给江浙带来强降雨,川渝地区持续“桑拿天”。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还将面临更频繁、广泛、强烈且并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以极端降雨为例,其精准预报难度大。如果无法苛求极为精准的预报,预警链如何有效运转才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张庆红接受专访时指出,造成这次夜间强降雨的天气系统是密云地区一个突发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其生成后移动慢,造成了局地持续性强降水。这种空间尺度较小的突发性对流系统可预报性较低。相比之下,像台风这样空间尺度较大、生命史较长的非突发性天气系统,很早就可以用卫星等观测工具捕捉到。
她还提到,2025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的研究表明,即使再发生一次,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也很难预测具体哪个小时将在郑州降下201.9毫米的雨水。今年5月到7月,张庆红参加了一个美国的大型冰雹观测计划。两个月时间里,每天早上做预报,结果是,一共预报了24个冰雹日,大概5~7次地面没有发现冰雹。这已是目前世界高水平的预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极端降水的可预报性受限于当前的观测系统、天气预测模型以及天气系统本身的动力过程。观测系统的误差来自设备本身和空间分布引起的代表性误差。即使观测系统和天气预报模型完美,极端降水的可预报性仍受其本身的非线性等动力过程约束。大气温度升高,可以容纳更多水汽,导致更强的降雨,使大气的不稳定性增强,从而降低可预报性。
北方地区夏季暴雨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张庆红和她的学生统计了1979年—2025年发生在华北平原的大气环流型,归纳出9个类型。其中T8型在夏季出现的可能性大,历史上在北京地区已引发多次极端强降雨。副热带高压偏北时,华北地区较强的气压梯度力驱动西南风或东南风,带来更多水汽,形成类似碗底的地形,导致持续降雨。
全球变暖使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但具体到某一次极端天气,比如这次北京极端降水是否由全球变暖引发,仍有争议。全球变暖导致局地大气环流变化,如美国西雅图和温哥华冬季降雨模式的变化。副热带高压平均位置可能已经北移,导致北半球雨带北移。全球持续变暖,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会越来越强,触发更强的极端降水,包括龙卷风、冰雹等。
张庆红认为,大气科学与民生密切相关,公众有必要参与大气科学研究。她曾发起“冰雹换玛瑙”活动,收集冰雹样本。这些冰雹冻结了许多大气信息,有助于未来更精准预报冰雹大小。
应对极端天气,全社会需协同合作,政府、科研机构、媒体和公众缺一不可。城市排水能力应考虑全球变暖因素,更新建设理念。对于已建成的城市,硬件改善困难,软件建设尤为重要,如特大暴雨预警时转移预案的敏捷启动。公众在预警链条的所有环节都可以扮演重要角色,提供最新大气观测和灾情实况,帮助决策者作出正确决策,并验证各种预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