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女司机丈夫或面临相应政务处分 公权边界再审视!一张行政执法证在广西防城港市狭窄的村道上引发了一场风波,破坏了夏日宁静,也动摇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任。2025年7月下旬,一场普通的会车纠纷因女司机侯某某亮出丈夫黎某的行政执法证件,并由其父当场说出对方李某某的姓名住址而迅速成为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尽管官方通报澄清了侯某某非公职人员、奔驰车系二手、信息泄露系亲属关系等关键信息,但其丈夫黎某因证件管理不当被立案调查,以及此前民警沟通措辞不规范等问题,使这起事件成为审视公权力边界与特权思维的典型案例。
侯某某和黎某的行为生动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及其家属对公权力边界的模糊认知与根深蒂固的特权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损害个人声誉,更深层次地侵蚀了社会对公平正义的信任。行政执法证件是公权力行使的法定凭证,承载着法律的严肃性和公众的信任。黎某作为防城港市上思县某镇消防救援站的二级消防士,未妥善保管行政执法证件,导致证件被非执法人员侯某某在私人纠纷中非法使用,严重违反了公职人员证件管理的纪律规定。根据《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行政执法证件应由持证人本人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放置或转借。黎某的行为不仅违反工作纪律,还可能依据相关法律面临警告、记过甚至降级等政务处分,其行为已超越简单的“管理不当”,是对公权力象征的严重亵渎。至于侯某某的亮证行为,虽然目的是“吓唬对方”,但这种非公职人员在非执法场合利用真实执法证件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威胁,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即使未造成实质性损失,也已触及法律底线。
近年来类似案例频发,如个别领导干部亲属违规承揽工程、利用公职身份为子女入学施压等,无不指向公权力被异化为私器,特权思维渗透社会肌理的深层问题。此次事件中,侯某某的“亮证”与李某某的“信息被精准掌握”所造成的心理冲击,以及后续警方“陪同上门要求删视频”的不规范表述,即便官方通报澄清了部分事实,仍难免让公众联想到“公权私用”的嫌疑。这种处理方式与最初对李某某报警的“普通纠纷未受理”形成强烈反差,加剧了公众对执法公平性的质疑。当公权力被感知为偏袒一方,甚至成为私人纠纷的“护身符”时,其公信力便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模糊的边界为特权思维提供了滋生土壤,让“人情大于规矩”的潜规则悄然侵蚀法治的根基,最终吞噬普通人的安全感和对社会公平的信任。
要彻底铲除特权思维的土壤,需要更为系统和深入的制度革新。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证件的电子化管理和使用追溯系统,确保每一本证件的使用都有迹可循,杜绝非法借用、滥用。强化公职人员及其家属的法律与纪律教育,将公权力姓“公”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确公权力与私人生活之间的清晰界限。这包括对公职人员配偶、子女等特定关系人的常态化廉政教育和监督,避免家风不正导致公权异化。畅通和保障公众监督渠道,对任何涉嫌公权滥用、特权行为的举报及时、透明、公正地调查处理并公开结果,以此回应社会关切,修复公众信任。唯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每个公职人员的行动自觉,才能真正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让每个普通人在面对纠纷时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