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苏超”两个字突然火遍全网。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热度居高不下,社交媒体上#发明苏超的人一定是个天才#的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就在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个天才到底是谁时,很少有人知道,早在九年前,一个叫李军的“足球疯子”就已经开始捣鼓“苏超”了。
李军从小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球痴。那个年代的小镇上连个像样的足球都难找,他愣是挨家挨户凑钱,骑着家里那辆破自行车,来回四个小时就为了买个足球。回来路上还摔了一跤,膝盖都磕破了,可抱着那个崭新的足球,他笑得比过年还开心。后来他考大学,别人看学校排名,他专门打听哪个学校的足球场最大,最后选了河海大学。结果校队选拔时连替补名单都没进,气得他直接拉起一支系队,硬是打进了校级联赛四强。
毕业后李军进了外企,白天西装革履装模作样,下班就原形毕露。同事都说他是“足球疯子”,周末不是在看球就是在踢球。最夸张的一次,他带着十几个球友坐绿皮火车去外地踢友谊赛,结果遇上暴雨,十几个人挤在车站啃方便面等雨停,就这样还乐呵呵地讨论战术。那时候他就常说:“中国足球缺的不是人才,是让普通人能踢上比赛的机会。”
2016年,这个疯子干了一件更疯的事。他拿出开吸塑包装厂赚的钱,办了个“苏超联赛”。理想很丰满,想着全省十三个城市的业余球员同场竞技多热血;现实很骨感,首场比赛观众还没球员多。赞助商看了直摇头:“这比赛有啥看头?”朋友劝他别折腾了,他偏不信邪:“再试试,万一火了呢?”结果试了三年,贴进去小一百万,最惨的时候连裁判的劳务费都是他自己垫的。
转机出现在2024年。江苏省体育局牵头办起了“13城足球联赛”,巧的是也叫“苏超”。这次政府支持加上互联网传播,比赛门票秒光,社交媒体刷屏,连菜市场大妈都在讨论“苏超”。李军看着新闻眼眶发热,这才是他梦想中的江苏足球啊!有人撺掇他去蹭热度,他摆摆手:“现在的‘苏超’是政府的功劳,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搞青训吧。”
如今的李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青少年培训上。他的俱乐部里走出了不少好苗子,像苏州的邢序飞、徐睿,无锡的吴磊,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看着这些孩子在绿茵场上奔跑,他比当年自己进球还开心。有家长问他孩子能不能踢职业,他总是笑着说:“先让孩子爱上足球,其他的以后再说。”在他看来,中国足球缺的不是一个两个天才,而是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傻傻坚持的普通人。
“苏超”的爆火像场梦,但李军心里门儿清:中国足球没有奇迹,只有一代代人像老黄牛一样默默耕耘。也许某天,从他俱乐部走出的某个孩子会站在更大的舞台上,那时候他可以骄傲地说,看,那颗种子是我们当年种下的。说到底,足球不就是这么回事吗?有人负责热闹,有人负责坚持,缺了谁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