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新规会使小餐饮更艰难吗 小本生意如何跨过这道坎!个体户社保新规从9月1日开始实施,全国个体户需正式为员工缴纳社保。这一政策旨在为劳动者提供保障,但对许多小本生意来说,却成了沉重负担。
以我家楼下张姐的包子铺为例,夫妻俩辛苦经营五年,雇了一名帮工小王。以前张姐总说工资刚够支付房租水电,没有多余的钱交社保。现在每月要多支出一千多元,小王原本两千五的工资可能降到两千二。昨天我去买包子时,看到她蹲在门口剥葱,跟隔壁卖煎饼的老李商量:“要不把小王辞了?要不涨点价?”但她担心涨价会影响生意。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全国个体工商户超过1.2亿户,带动就业超过3亿人。这些小老板们很多自己都没交过社保,每天早出晚归,无暇顾及这些。我的表舅做家政服务,手下有三个阿姨,他说每月净收入仅一万元左右,交完房租、水电和工资后所剩无几。现在要交社保,每月还要额外增加近两千元,这对他来说压力巨大。
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小本生意利润薄,社保支出增加可能导致关门歇业。这样一来,员工不仅失去工作,社保也无法保障。希望政策执行能更灵活,比如分阶段实施,第一年按最低标准减半,第二年再逐步提高;或者给雇工少的个体户发放补贴,类似于疫情期间的“稳岗返还”;还可以允许灵活用工,如钟点工、兼职按实际工作时间缴纳社保。
个体户的生存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如果小区门口的水果店老板老陈撑不下去关门,他媳妇就得去超市当理货员,我女儿爱吃的草莓可能会涨价,社区里的老人也难以买到便宜香蕉。这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事。
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多听取小老板们的难处,避免好心办坏事。小本生意如同街边的小草,需要适当的支持和保护。只有这些小老板缓过劲来,打工人才能有稳定的工作,社保自然也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