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支持体系涵盖育儿补贴、教育、托育等多个方面,需要长期综合施策。当前,这一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中。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提出,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对在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财政部和教育部将统筹考虑学龄人口变化和财力状况等因素,研究适时完善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根据《意见》,各省要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坚持保基本、保普惠,进一步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明确省以下分担责任,将公办幼儿园教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制定并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以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补助标准,提升办园质量水平。
去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旨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文件还强调深入落实“双减”政策,支持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此外,文件鼓励各地出台多孩子女同校就读具体实施办法,帮助解决家长接送不便问题,并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及时帮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姜全保表示,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我国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框架的一部分,减轻育儿家庭的经济负担,降低教育成本,有助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主任韩凤芹指出,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需根据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分阶段推进,目标应聚焦于教育普及程度与质量提升,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及教育结构的多样性带来的挑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较早进入低生育社会的发达国家大多采取发放育儿补贴的方式进行生育支持。虽然育儿补贴对不同家庭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但从宏观层面来看,总体上有利于提升生育水平或防止生育水平进一步降低。
姜全保认为,除了直接的经济支持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支持,包括教育、托育、假期、医疗、居住等多个方面。
地方层面也在密集出台和完善生育支持措施。例如,《北京市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工作措施》提出加强生育服务支持,强化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生育友好多元支持政策,旨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四川攀枝花市卫生健康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攀枝花市辅助生殖补贴实施细则》也进一步完善了该市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对象的经济负担。
此外,企业也可以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自2025年以来,已有超过十家企业发布了鼓励员工生育的举措,包括名创优品、携程、去哪儿等。姜全保分析称,企业出台鼓励员工生育的措施不仅做了实实在在的好事,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美誉度,提升员工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