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就医被取消订单事件后续 急救延误引争议!江西吉安的杨先生一家最近经历了一场揪心的就医困境。杨先生的父亲突发脑出血急需送医,但120急救车预计到达时间较长。情急之下,杨先生通过网约车平台叫车求助,却遭遇司机取消订单的情况,最终延误了治疗时间。
当天,杨先生的父亲突发疾病陷入昏迷,考虑到120急救车需要十几分钟才能抵达,杨先生立即在网约车平台下单。系统显示司机将在3分钟内到达。在与母亲费力将昏迷父亲转移到轮椅上的过程中,杨先生曾电话告知司机需要稍等片刻。然而当他们艰难地将病人运至楼下时,却发现司机已取消订单并失去联系。最终老人确诊为脑出血,虽经开颅手术抢救,仍留下了瘫痪和失语的后遗症。
事件引发了多方讨论。平台方回应称,司机在等待6分钟后取消订单符合平台规定的“等待超时取消”标准,且乘客未明确告知病情危急程度。而杨先生则认为司机取消订单直接导致了治疗延误,应承担相应责任。
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若承运合同已生效,司机具有尽力救助的义务,擅自取消可能被视为拒载行为。但网约车订单的特殊性在于,其更接近预约合同性质,司机在乘客未按时出现时有权按规定取消。
这一事件暴露出城市急救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当专业急救资源暂时无法及时响应时,普通网约车是否应承担部分应急职能?平台是否需要在接单机制中设置医疗紧急情况的特殊通道?司机在得知乘客有紧急医疗需求时,是否应当突破常规操作流程?
专家建议,一方面需要完善城市急救网络建设,另一方面网约车平台也应考虑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为司机提供基础医疗应急培训,同时明确特殊情况下的操作规程,平衡服务规则与人道关怀。
这起事件给社会敲响警钟:在数字化便捷服务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应急体系如何做到既有效率又充满温度,是值得深思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