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开始。随着暑热逐渐消退,凉意初现,自然界进入了阳气收敛、阴气增长的转折点。《素问》中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中医提倡“养收”之道,调和身心,为秋冬季节储备能量。
秋季与肺脏相应,立秋后燥邪容易伤害肺卫。经常按摩穴位可以宣通肺气,巩固正气。例如,揉按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能够温阳提气;轻按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有助于祛除肺邪,润肺益气;摩擦迎香穴(位于鼻翼旁)能强健肺卫功能。
秋季干燥易伤肺,饮食上应多喝蜂蜜,少吃辛辣食物,并注意平衡“贴秋膘”与体重管理。推荐食用茄子降火、南瓜润燥、杏仁止咳、蜂蜜滋阴等食材。经典药膳如百合杏仁赤豆粥可润肺安神、利水消肿;沙参百合鸭汤适合干燥体质者,具有滋阴生津的功效;陈皮红豆沙则能健脾祛湿、清热利尿。科学配餐建议采用“211餐盘法”,即两份蔬菜、一份蛋白质和一份主食,优选莲藕、秋葵等低卡食材。
秋季起居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有助于气血调和、肺气清肃。仿效鸡鸣作息,早卧助阳气收敛,早起舒展肺气,防止郁遏太过。室内应保持良好通风,减少空调依赖,入室前先擦汗,静歇片刻再调节温度,避免寒热骤变对身体造成伤害。夜晚睡眠时覆盖薄被保护腹部,防止脾胃受寒;室内放置绿植,既能增加湿度又能净化空气。
秋季景象肃杀,容易引发忧郁情绪,需注重情志调摄。每天晨昏静坐十分钟,通过调息宁心来疏解郁结之气。多与亲友聚会,共赏秋光,以欢愉之情化解悲伤之思。练习书画、品茶等雅事也有助于静心养性,培养从容态度。
秋季运动应以缓和为主,避免过度出汗导致津液耗损。选择早晚凉爽时段进行活动,避开午间炎热,既顺应阳气收敛又防止汗多伤津。太极、八段锦、瑜伽等柔缓运动最为适宜,量力而行,以全身微热、气息平和为宜。
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位于门诊二楼,总面积约305平方米,设有中医诊室、针灸治疗、康复治疗等九个功能区。团队成员共六人,其中四人拥有硕士学历,两人具备副高职称。该科室擅长运用传统中医药方法治疗咳喘、失眠、偏头痛、便秘、月经不调等多种病症,并开展针灸、拔罐、耳穴、中药穴位贴敷、中药透药、穴位埋针等中医适宜技术。近年来,中心开展的冬病夏治“三伏贴”和冬病冬防“三九贴”在治疗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等方面疗效显著。
中心地址: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潘沪路28号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法定节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