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强降雨多发,广东、陕西、湖南、广西等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部分河流水位上涨明显。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紧急提醒,汛期在洪涝区域及水沟、沼泽和芦苇滩等地活动时,应谨防血吸虫感染。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又称裂体吸虫。能寄生于人体并致病的血吸虫主要有7种,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马来血吸虫和几内亚血吸虫。目前,我国仅流行日本血吸虫病。
血吸虫有7个发育阶段: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其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虫卵孵化成毛蚴后钻入钉螺中,再由钉螺释放大量尾蚴到水中,使含有尾蚴的水体成为“疫水”。人如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疫水”,只需短短10秒,尾蚴就会迅速从皮肤钻入人体内致人感染。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个阶段。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身体反应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及过敏反应,如荨麻疹(“风疹块”)、血管神经性水肿(如面部、四肢肿胀)、淋巴结肿大等。此外,急性血吸虫病还会引起呼吸道及胃肠道反应,表现为咳嗽(多为干咳)、胸痛、呼吸困难;剧烈腹痛(多在肚脐周围)、腹胀、腹泻(常带黏液或血便)、恶心呕吐等症状。患者的肝脏在短时间内可显著肿大并有明显压痛,脾脏也迅速肿大。
由于血吸虫病的症状与伤寒、感冒、败血症等疾病相似,在非疫区或医生警惕性不高时,极易误诊。急性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0天左右,接触疫水或可疑水体后,若出现皮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
如果人体反复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可能导致慢性血吸虫病,症状相对较轻或无症状。急性感染未及时治愈,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若久未痊愈,经过数年病情发展,最终可演变为晚期血吸虫病,表现为腹水、巨脾、结肠增厚等。患者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该病也被称为“大肚子病”。儿童反复感染还可导致侏儒。
近期有案例显示,血吸虫感染还能引起慢性炎症,进而诱发严重疾病。今年4月,江苏南京61岁的刘先生因头晕乏力、重度贫血就医,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肠癌,发现其肠壁内有大量陈旧性血吸虫虫卵。医生表示,刘先生常年在水边务农,此次查出的肠癌与血吸虫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汛期水位升高,人畜接触水体频次增大,粪便污染水体机会增加,钉螺分布范围扩大,都会增加血吸虫病的传播风险。预防血吸虫病,应注意以下几点:
- 不接触疫水,加强防护。注意岸边警示牌,尽量避免在有钉螺滋生或存在不确定风险的江、湖、塘、沟渠等水体游泳、戏水、洗衣、捕鱼。 -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等需要不可避免接触疫水时,建议穿戴防护用品(胶手套、胶鞋、胶衣、胶裤等),并在皮肤上均匀涂抹防蚴的防护药膏,预防感染。 - 不在有钉螺的洲滩活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钉螺可能随水流扩散到新的地区,不在有钉螺的洲滩活动,能有效避免感染血吸虫病。 - 不饮用生水。水源可能会受到污染,饮用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生水也可能感染血吸虫病。无处理条件时可将饮用水煮沸,降低感染概率。 - 做好人畜粪便管理。血吸虫病病人和病畜粪便中通常含有血吸虫虫卵,避免粪便入水,可以有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血吸虫病一旦感染无法自愈。近期降雨致多地发生洪水和内涝,若接触过疫水,出现发热、皮疹、腹泻等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去医院就诊,切勿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