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开存养老金?专家建议听着离谱,现实考虑还是仅凭数据猜测? 脱离实际贩卖焦虑!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阎志鹏关于养老规划的建议引发热议。他提出,从10岁开始每年存1万元,到65岁时账户可达344万元。这一建议迅速引起网友们的质疑。许多人认为,10岁的孩子靠什么稳定年入一万元?如果由父母代存,那么父母的养老钱又在哪里?更不用说“年化8%”的假设,在当前保本理财跌破3%的情况下,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普通家庭面临房贷、车贷和兴趣班等多重压力,很难每年拿出一万元闲钱。这种建议更像是精英视角下的纸面推演,对多数人来说并不现实。理财教育确实应该从小培养,但重点应放在意识的培育上,而不是追求不切实际的金额目标。十岁孩子的首要任务是学习与探索,理财教育可以适度进行,但必须切合实际情况。
例如,鼓励孩子将压岁钱、零花钱分成“储蓄罐”、“梦想罐”和“分享罐”,或者通过跳蚤市场卖旧书、帮邻居取快递赚跑腿费,体验“钱要靠劳动换取”的道理,这些方法比空谈复利公式更为实际。理财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量入为出、珍视积累的习惯,而非被专家给出的金钱数字误导。
类似的专家建议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此前某知名经济学家曾建议低收入群体将闲置房屋出租或用私家车跑滴滴以增加收入,这一建议同样遭到讽刺。当“专家建议”屡屡脱离实际时,人们不得不质疑:专家们是否真正走进过寻常百姓的生活并做过调研?
阎教授的算法看似科学,但脱离实际且引发了不必要的焦虑。养老议题不仅需要严谨的数据支持,更需要考虑到国情和民众的实际生活情况。专家们应当放下PPT,深入基层,了解普通家庭的资产结构,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严谨调研、贴近民生,这才是学者最应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