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之下,哪些地区在受益?西藏等欠发达地区获显著支持。你知道2025年上半年增速最快的省份是哪里吗?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从GDP同比增速来看,西藏是全国唯一一个增速超过7%的省份,并且这一现象并非偶然,2023年和2024年的GDP增速冠军也是西藏。
西藏经济增速如此亮眼的关键在于固定资产投资。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8%,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0个百分点。近年来,许多省份在地方债务压力大的情况下,已放弃用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转向内需和外贸。但对于经济落后、人口只有300多万且自然条件不佳的西藏来说,消费和外贸难以成为主要动力,因此只能持续加大政府投资。
这种投资的底气来自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和东部发达省市的帮扶。2024年,西藏获得转移支付收入2568亿元,人均收获7万元,远超其他省份。同年西藏的财政收入仅有300亿元,相当于转移支付的八分之一。
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三类:一般性转移支付用于弥补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保障地方政府日常运转;专项转移支付用于特定项目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则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支出责任,如社会保障项目等。
对于财力匮乏的地区,专项转移支付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比重较高,但有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这容易造成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基建投资成为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基建投资,不仅能直接增加地方独享的营业税收入,还能间接提升城市土地价值,增加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其他相关税种收入。
大量财政转移支付使得一大批重大工程在西藏不断涌现,如青藏铁路、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西藏云计算数据中心等。这些项目有望每年为西藏带来200亿以上的财政收入。虽然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强省可能导致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但西藏的基础设施投资并未饱和,新增投资仍能带来经济增长效应,吸引公司入驻,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川藏铁路就是一个例子,这条被赋予多重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修建难度极高,但全部由国家层面出资。高铁作为一种高速、低能耗的交通方式,可以显著降低交通成本,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相比已建成的青藏铁路,川藏铁路连接四川和其他发达省份,进一步提升西藏的经济发展水平。
财政转移支付对西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拉动作用至关重要。例如,江西因革命老区的存在,获得了大量转移支付支持,特别是赣州,其获得的转移支付甚至超过省会南昌。有了转移支付,赣州得以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吸引了中国稀土集团落户,推动建设“中国稀金谷”。
成渝经济圈则是财政转移支付的最大赢家。多年来,四川和重庆获得的转移支付金额最多。通过大量的转移支付,支持基建项目,完善高铁、航空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真正让中西部摆脱区位劣势。成渝地区将拥有4个4F机场,成渝中线高铁预计于2027年开通,届时成渝之间将实现50分钟通达。
此外,财政转移支付还包括粮食税、养老金中央调剂、中央财政竞争性评审示范项目等手段,支持地区发展。例如,黑龙江、河南等粮食输出大省获得补助,辽宁和黑龙江等养老金短缺省市获得支持。中央财政竞争性评审示范项目也通过竞争性选拔机制,支持地方项目加快落地。
在全国一盘棋策略下,转移支付间接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整合,但其作用会随时间推移变得微弱。未来需要探讨这种从沿海地区转移财政资源到内陆地区的方式是否可持续,以及是否需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