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外汇管理局8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2922.35亿美元,较6月末下降252亿美元,降幅为0.76%。同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黄金储备为7396万盎司,较6月末的7390万盎司增加6万盎司,这是央行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
受访专家认为,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易涨难跌。这意味着从控制成本角度出发暂停增持黄金的必要性下降,而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角度增持黄金的需求上升。
数据显示,中国外汇储备在今年前6个月保持连续增长势头,上半年合计增长1150.65亿美元。今年前7个月,中国外汇储备分别增加66.79亿美元、182亿美元、134.41亿美元、410亿美元、36亿美元、321.67亿美元,7月则减少了251.87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表示,2025年7月,受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数据、货币政策及预期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涨跌互现。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7月末外储规模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当月美国与多国达成贸易协议推动,7月末美元指数比6月末大幅回升3.39%,结束了此前连续5个月的下跌过程。这意味着7月我国外储中非美元资产价格下跌,是当月外储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二是受关税战降温影响,7月全球主要股指普遍上涨,但美债收益率上行,美债价格走低。整体看,7月末我国外储中的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美元升值带来的影响。
在8月1日召开的2025年下半年外汇管理工作交流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维护外汇储备资产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王青认为,当前我国略高于3万亿美元的外储规模都处于适度充裕水平。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未来外储规模有望保持基本稳定。在外部环境波动加大的背景下,适度充裕的外储规模将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处于合理均衡水平提供重要支撑,也能成为抵御各类潜在外部冲击的压舱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今年7月份,我国出口顶住外部压力,通过优化产品结构、贸易伙伴多元化、拓展外贸新动能等方式实现了8%的超预期增长。下半年,我国经济依然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在外贸领域,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国内宏观经济将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为国际收支保持整体平衡和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黄金储备方面,中国人民银行8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中国黄金储备为7396万盎司,较6月末的7390万盎司增加6万盎司。在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后,中国央行从去年5月后一直未出手增持黄金,去年11月开始重新出手增持,并延续至7月。
今年5月以来,国际经贸摩擦态势有所降温,避险需求弱化导致国际金价出现小幅调整,但黄金依旧是“最耀眼”的资产之一。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伦敦金现已累计涨超50%。
近日,花旗转向看涨黄金,将未来三个月的黄金价格预测从3300美元/盎司上调至3500美元/盎司,并将预期交易区间从每盎司3100至3500美元调整为3300至3600美元。
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在高金价环境下,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总量(包含场外交易)达1249吨,同比增长3%;以价值计,全球黄金总需求同比大幅跃升45%,达到1320亿美元,创历史纪录。
王青认为,7月央行继续增持黄金,主要原因是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国际金价有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易涨难跌。展望未来,央行增持黄金仍是大方向。背后是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官方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的占比为7.0%,明显低于15%左右的全球平均水平。从优化国际储备结构角度出发,未来需要持续增持黄金储备,适度减持美债。此外,黄金是全球广泛接受的最终支付手段,央行增持黄金能够增强主权货币的信用,为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招联首席研究员则认为,金价并非只涨不跌,投资黄金同样存在风险。投资理财要基于自己的投资经验、投资能力和风险偏好,做好适合个人和家庭的资产配置,不要轻易追涨杀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