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件行业,开发新产品时拆解竞品、参考电路设计是普遍现象。这并非简单的 “抄袭”,而是藏着行业特有的生存与成长逻辑。
为何 “参考竞品” 成常态?不少人误以为是工程师能力不足,实则相反。自主创新成本高、风险大,比如 100W 开关电源设计,拓扑结构理论上可选多种,但电感参数适配、量产稳定性需成百上千次实验验证。小公司资源有限,若从零摸索,可能错过市场窗口期。参考竞品本质是借鉴经验,避免重踩前人的坑。
真正的 “抄板” 绝非无脑复制。无脑复刻的结果往往是板子问题百出,无法使用。有价值的参考需三步:一是拆解设计逻辑,弄清电阻选型、电感功能等 “为什么这么设计”;二是验证参数适配性,大厂元件参数可能基于其特定场景,需结合自身需求调整;三是优化场景适配,根据成本、尺寸等需求调整方案。模仿只是起点,消化吸收后适配自身需求才是关键。
参考成熟设计对小公司价值显著。供应链上,大厂选用的元器件供货稳、价格低,可规避冷门芯片的采购周期长、涨价、停产等风险;可靠性上,经市场验证的方案已通过实战考验,减少高温死机、抗干扰差等问题的返工成本;市场上,能缩短开发周期,从自主研发的半年压缩到两三个月,抢占窗口期。
有人说硬件工程师是 “画板子的裱糊匠”,这话片面。低端设计靠复制参考方案可行,竞争激烈;但 “能用” 与 “好用” 差距大,高低温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优化需对设计原理的深度理解,绝非抄方案能解决。真正的高手能解决复杂问题,靠的是理论功底与工程经验的结合。
硬件行业存在人才怪圈:低端岗位内卷严重,画简单板子的工作竞争激烈、薪资低;而高速电路、射频调试等高端人才却稀缺。原因在于硬件成长周期长(5 年才刚入门)、薪资低于互联网行业、综合门槛高(需懂电路、散热、供应链等),能坚持下来的多是真爱或熬成 “老鸟” 的人。
总之,起步阶段参考成熟方案是务实的生存策略,能快速做出产品抓住机会。但想走得远,需先理解原理,再积累经验建立技术库,最终找到创新点。不会参考的工程师难入门,但若十年仅会复制,永远成不了高手。真正的成长是在模仿中学习沉淀,最终走出自己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