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莱门口排起的长龙,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专柜时的景象截然不同。人挤人的不是新款,而是“2折Burberry”,一波人挤到凌晨还在拍照发群——“今日捡漏打卡,钱包喘口气”。那边专柜冷冷清清,导购姐姐无聊得快能背出店里全部SKU,这种变化就像NBA季后赛突然来了个黑马,主场球迷都懵了。
记得最早的那波“包养式消费”,身边姑娘们省三个月工资只为买个能让朋友圈点赞破百的小包。刷卡那一刻表情像是刚进季后赛的边缘球队,带点兴奋又带点自我安慰。结果月底账单一来,瞬间梦回小组赛——人没瘦,心是凉的。那时谁还管什么性价比,品牌logo比什么都值钱。
疫情三年,气氛变了。钱包受了点小伤,大家突然集体“开窍”。理性消费成了流行语,省钱攻略成了热门话题。小红书上的“羊毛党”一夜之间成了意见领袖,四千拿下一万六经典款的快感,简直像季后赛绝杀——明明省了一笔,还能发个朋友圈收割惊叹。“性价比”有多香?大概就像打球时捡了个前场篮板还能补扣,双倍快乐。
买折扣奢侈品的心理和原来炫耀比,味道不太一样了。以前是“包在手,天下我有”,现在更像是“包在手,羊毛到位,理性消费我最会”。有个兄弟特别会找折扣,每次买完还爱发票据和历史价格截图,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精明。虚荣心没消失,只是换了个方向,要的不是面子,是“薅到羊毛”的得意劲儿。
品牌也坐不住了。LV涨价,Hermès搞特卖,Coach、MK在唯品会上轮番打折,专柜冷清得像凌晨三点的球馆,奥莱和线上却热闹得像三分球大赛。2023年国内奥莱渠道同比增长超过20%,有的品牌甚至把经典款直接甩到线上特卖。品牌在高贵和销量之间左右横跳,打得自己都快认不清定位。这像中锋突然要去练三分,传统打法一夜被互联网搅乱,谁都没安全感。
说起明星买折扣货,前阵子有个顶流球员穿着二手球鞋上场,球迷论坛炸开了锅。有人觉得他精明,有人说掉价,还有人扒出他其实私下特别懂省钱门道。明星都这样,普通人更别提了。谁还死守“专柜正价=有面子”那套?现在拼的是谁会薅羊毛,谁会买得漂亮。社交圈里,懂得省钱成了新社交货币,虚荣早就变了口味。
当然,折扣市场水深,翻车的戏码也不少。朋友在某平台买了个低价大牌,结果到手塑料味扑鼻,气得差点投诉到天亮。真假难辨、售后成谜,套路深得离谱。有时候你以为自己是精明消费者,结果成了商家眼里的“新手村勇士”。成年人世界没什么白捡的便宜,能捡到真的全靠“信息差”加运气。
说折扣就纯理性消费?也未必。你看朋友圈晒单的,发票据的,配文字的,还是想让大家知道自己厉害。面子、认同感、分享欲,一个不少。只是换了个方式秀存在感。这和那些只买正价新款的“信仰党”互相看不惯,像极了球场上攻防双方互不买账,谁都觉得自己才是真正懂球的那批人。
这场“奢侈品祛魅”大戏,其实是经济环境、社交媒体、消费观念一起搅的局。大家比的不是谁更有钱,而是谁更懂玩法。经济压力下,理性消费是主旋律,社交网络让一切都能晒、都能比,羊毛薅得多,朋友点赞才多。购物成了竞技项目,谁能把品牌和钱包玩明白,谁就是生活的MVP。
2023年国内奥莱渠道销售同比涨幅超过20%,而专柜增长慢得让人怀疑裁判是不是睡着了。唯品会、京东这些平台的奢侈品销量也是水涨船高,越来越多品牌主动选择“下场”,不再端着了。未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好。也许明年流行的又是另一套玩法,反正球还在场上,哨声没响,比赛就没结束。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那种“捡漏狂魔”,买啥都能搞到最低价?还是坚守“专柜信仰”,买得贵才安心?理性消费到底是潮流,还是一阵风?今晚又刷到了新折扣,纠结要不要下单。评论区等你,别让我一个人自言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