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人涌向“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观看机器人卖萌、打工、斗舞和擂台赛,人形机器人成为重点和亮点。大会的热度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优必选、智元和宇树等公司近期获得了标志性意义的“亿元大单”,验证了汽车和物流等工业场景的需求,人形机器人终于突破了商业化落地的难题。
当前商业化的突破在于人形机器人进入实际应用场景。业内普遍认为,未来3到5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在工厂中广泛应用,这将体现在出货量的大幅提升和巨型企业的成长上。
在展会上,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兴奋地介绍了今年的变化。尽管现场嘈杂,他依然充满激情地讲述着近十年来人形机器人在商业化上的重大进展。今年,厂商们不再回避价格问题,纷纷标出了自家产品售价,从数万元到近百万元不等。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也已开业,展示并销售来自全国40余家厂商的100余款产品。
市场订单从实验场景转向了实际工业应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例如,7月,优必选中标了车企近亿元的采购项目;6月,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中标了运营商的代工服务采购项目。乐聚机器人也认同“商业化元年”的说法,去年与红旗等车企合作后,今年开始批量生产和交付,一度“爆单”。
为了让人形机器人尽快变现,厂商们尝试了多种模式。EX机器人公司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开设了一家无人类员工的“机器人餐厅”,从酒保到服务员、收银员、脱口秀演员均是机器人。此外,该公司还在布局以人形机器人为主的文商旅综合体。
厂商们选择的商业化路径各不相同:优必选、海克斯康和越疆科技等企业主攻工业场景;宇树科技和智元则侧重服务场景;而乐聚机器人两者兼有。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认为,先“上岗”再进家是机器人普及的现实路径。家庭应用场景复杂多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普及。
谭旻表示,人形机器人主要靠大脑感知环境,但家庭环境缺乏足够的数据和固定规则,因此现阶段更适合做单一的、规模化的、半结构化场景。王兴兴则认为,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做一些表演或格斗,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将逐步应用于更多领域。
人形机器人进厂填补劳动力缺口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目前,许多智能工厂已有70%的工作由机械臂和工业机器人完成,剩下30%的工作仍需人类完成。人形机器人能够适应狭窄的空间和复杂的任务,未来几年内成本将进一步下降,使其更加通用。
然而,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AI发展水平和数据训练。硬件能力足够,但AI模型尚未达到阶段性突破,导致功能有限。此外,数据训练的真实性和获取方式也是难题。行业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成本,打通上下游,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大厂和“国家队”已经开始行动,如京东宣布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元资源,多个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