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脱口秀势头强劲,引发了不少关注。有节目让山航为空姐提供裤装选择,为柳岩七年前的经历发声,甚至逼得李诞关闭评论。但同时,也有人认为今年的脱口秀好哭不好笑,怀念以前单纯逗乐的日子。
脱口秀在近年来确实火了起来,各种段子和演员频繁出圈。比如嘻哈吐槽空姐服装,指出丝袜短裙高跟鞋不仅服务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不久后,山航宣布空姐可自选服装。还有房主任讲述离婚经历时,现场演员集体泪奔,观众纷纷共鸣。她的故事与苏敏自驾的经历相似,被称为脱口秀版的《出走的决心》。
职场骚扰、职业歧视、女性痛经等社会议题不断出现在脱口秀中,这引发了争议。一些人认为这些严肃内容背离了脱口秀娱乐大众的初衷,怀念过去没有太多社会议题、单纯好笑的脱口秀。脱口秀演员高寒也表示希望脱口秀回到讲笑话的时代。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早期的脱口秀也不仅仅是为了好笑。呼兰喜欢探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张博洋则谈论网络舆论极化。脱口秀的核心属性一直是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微妙平衡。然而,为什么大家觉得今年的脱口秀社会议题多?原因在于议题变小了。
早期脱口秀更多选择普世痛点,如思文聊亲密关系,杨蒙恩讽刺行业泡沫,卡姆模仿黑车司机。虽然这些段子是基于个体经验,但核心落点都是社会现象,容易引起共鸣。今年的脱口秀议题逐渐分化,叙事重心由外转内,聚焦于个体经验的情绪表达。有人吐槽电动车管理问题,有人解释痛经,有人控诉职场歧视和骚扰。
这种转变使得一部分观众无法共鸣,再加上现在的表达更倾向于直接宣言,让人感到被冒犯。过去,脱口秀演员通过生活细节让观众自己得出感悟,但现在新生代演员更注重传播优先,压缩铺垫直接抛出观点。这种结论式的输出虽然容易造金句、上热搜,但也削弱了幽默感。
经济下行和内卷加剧,公众对沉重议题的耐受度降低,本来应该是“情绪止痛片”的脱口秀反而加剧了焦虑。今年的脱口秀涉及家暴、性骚扰等话题,虽然带来了话题度,但也有些观众表示看完更抑郁了。同类话题反复出现后,观众从最初的释然变成了厌倦。
在线下剧场中,纯粹搞笑的“无负担段子”反而更受欢迎。与其说现在的脱口秀不好笑,不如说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敢笑。还没听到包袱和梗,就会先听到“她在挑起矛盾”、“这是刻板印象”等声音。豆豆讲女朋友找不到方向的段子,因为用了“女生看导航”而被认为强化刻板印象。步惊云调侃老公穿衣不讲究,也被评委批评不该嘲笑老公的土气。
脱口秀本身就是一种冒犯的喜剧,但现在无论是演员还是评委、观众,都对表演的意义和价值非常敏感。笑点成为站队测试,每一个人都陷入笑点审查。如果一个段子涉及性别、阶层,就会被贴上“歧视”或“刻板印象”的标签。观众笑了可能被指责共情施害者,不笑又被批评缺乏幽默感。大家都忘记了,脱口秀本身应该是一个幽默的喜剧,先是好笑,再是深刻,而不是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