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的核心是“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人群,重点关注的项目存在差异。
一、基础必查项目(适合所有人,是健康筛查的“底线”)
这些项目能反映身体基础机能和常见疾病风险,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包含:
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血压。
体重可计算BMI(体重指数),判断是否超重/肥胖(肥胖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重要诱因);
血压是高血压的直接指标,早期高血压常无症状,却会悄悄损害心脑肾。
血液检查:
血常规:排查贫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异常)、感染(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疾病;
生化全项(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四项):
肝功能(ALT、AST、胆红素)反映肝脏代谢功能,筛查肝炎、脂肪肝等;
肾功能(肌酐、尿素氮)评估肾脏排泄功能,早期发现肾炎、肾损伤;
空腹血糖筛查糖尿病(正常值3.9-6.1mmol/L,超过7.0mmol/L需警惕);
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反映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风险(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坏胆固醇”,易引发斑块)。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肝、胆、胰、脾、肾):排查脂肪肝、胆囊息肉/结石、肾结石、肝囊肿等常见问题(如胆囊息肉超过1cm需警惕癌变);
胸部X线/低剂量CT:X线可初步筛查肺炎、肺结核、肺部肿瘤(尤其长期吸烟者),低剂量CT对早期肺癌的检出率更高(适合40岁以上、有吸烟史人群)。
其他基础项:
尿常规:通过尿蛋白、尿糖、红细胞等,筛查肾炎、糖尿病(尿糖阳性可能提示血糖异常)、尿路感染;
心电图:排查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如心肌梗死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心电图可发现异常)。
二、针对性项目(根据年龄、性别、风险因素选择)
1.按性别区分:
女性额外关注:
妇科检查(已婚女性):包括妇科内诊、宫颈TCT+HPV联合筛查(筛查宫颈癌,21-65岁女性建议定期做,HPV是宫颈癌主要诱因);
乳腺检查:20-39岁每年乳腺超声,40岁以上加做乳腺钼靶(筛查乳腺癌,钼靶对微小钙化灶更敏感,适合发现早期肿瘤);
甲状腺超声:女性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发病率高于男性,结节需关注大小、边界、血流(4级以上需进一步穿刺活检)。
男性额外关注:
前列腺检查:40岁以上加做前列腺超声(筛查前列腺增生、结节)和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可能提示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癌);
睾丸超声(如有隐睾、睾丸疼痛等症状):排查睾丸肿瘤等问题。
2.按年龄区分:
20-39岁:基础项目为主,可加查甲状腺超声(年轻人甲状腺结节高发)、幽门螺杆菌检测(呼气试验,筛查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风险);
40-59岁:心脑血管和肿瘤筛查是重点,增加:
心脑血管:颈动脉超声(查动脉硬化斑块,斑块脱落可能引发中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会增加脑梗风险);
肿瘤标志物(针对性选):如CEA(肠癌)、AFP(肝癌)、CA125(女性卵巢癌)、CA19-9(胰腺癌、胆管癌);
胃肠镜(50岁以上必做,或有家族胃肠癌史提前到40岁):筛查胃癌、肠癌(早期多无症状,肠镜可发现息肉并切除,预防癌变)。
60岁以上:在40+项目基础上,增加:
骨密度检测:筛查骨质疏松(尤其女性绝经后,易因缺钙导致骨折);
眼底检查:排查白内障、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查);
肺功能检测:长期吸烟者或有慢性咳嗽、气喘者,筛查慢阻肺、肺气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