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仅6岁8个月的小生命永远离开了。今年夏天,一则关于男童因打水仗后感染食脑虫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8月11日晚,孩子的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封感谢信,表达了深深的悲痛——“君宝贝的生命停留在了6岁8个月”。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哀悼,希望家人能够逐渐走出伤痛。
孩子妈妈回忆说,可能是6月6日在学校打水仗或4月13日在公园捞鱼时受到了感染。确诊后,大家竭尽全力帮助孩子。7月2日,妈妈通过社交平台发文称张文宏医生和感染科专家将进行会诊,并求助网友联系正规买药渠道,让孩子尽快用上对症药物。尽管如此,孩子还是在PICU住了27天,最终没能挺过来。
所谓的“食脑虫”其实不是虫子,而是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这类致病性原虫的俗称,肉眼看不见。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卢艳解释,它们藏在淡水和土壤中,可以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伤口进入人体。一旦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极其凶险,病死率高达98%,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数据显示,我国迄今累计报告此类感染病例仅40余例,属于罕见寄生虫病。公众无需过度紧张,但仍需提高防护意识。
暑期亲水活动多,了解这种病的“套路”很重要:早期可能先出现皮肤问题,后期会有发烧、头痛、呕吐等脑炎症状。因为这些症状与其他脑炎相似且发展迅速,“早发现、早诊断”是救命关键。如果野外玩水后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去过水边。
为了安全玩水,疾控机构建议:避免在野外湖泊、池塘游泳或戏水;在自然水域活动时戴鼻夹和泳镜,减少接触;皮肤有破口时不要碰自然水体;清洁鼻腔时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家中水管长期未用时先放一会儿积水再使用。正确掌握预防方法,遵守饮用水卫生原则,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暑期亲水,安全为先,科学防护才能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