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80年的胜利回响 电影《南京照相馆》引发共鸣。2025年暑期档,电影《南京照相馆》以“黑马”姿态引爆舆论场。上映5天票房突破6亿,猫眼评分高达9.7,并成为全球周末票房冠军,在海外多国排片。这些数字背后,是观众对历史的致敬,也是中华民族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集体共鸣。当银幕上的南京童谣与今日盛世图景交织,我们愈发清晰地看到:历史从未远去,和平需要守护。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通过一家照相馆内普通百姓的生死抉择,揭示了一段被侵略者试图掩埋的真相。影片中,照相馆学徒苏柳昌和老板老金一家等角色从最初的“求生”到最终的“抗争”,用血肉之躯守护着日军屠城的罪证胶片。现实中,南京照相馆学徒罗瑾冒死洗印16张日军暴行照片,后由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电影将这段尘封的历史搬上银幕,让观众在胶片显影的“咔嚓”声中,听见历史的回响。
导演申奥采用蒙太奇手法,将“开枪”与“拍照”的镜头交替呈现,揭示暴行与记录的共生关系。当日军逼迫百姓拍摄“亲善照”时,镜头下的微笑与背后的枪口形成刺眼对比,直指侵略者篡改历史的虚伪。这种艺术表达,与庐山抗战博物馆中展出的历史照片形成跨时空呼应——无论是银幕内的虚构叙事,还是博物馆里的真实物证,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历史不容篡改,真相必须昭彰。
2025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全国上下以多种形式纪念这段历史。江西庐山迎来50余名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寻访抗战记忆;北京将举行盛大阅兵式,展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主题展览,展出3237件文物。而《南京照相馆》的热映,则为这场全民纪念注入情感动力。影片结尾,日军战犯被执行枪决时,高叶饰演的林毓秀用相机📷️定格这一刻。这一镜头与当下形成强烈互文:当日本右翼势力仍试图将“八纮一宇”塔包装成“和平之塔”,当个别国家篡改二战历史,中国电影人用镜头捍卫真相,正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的当代诠释。正如网友评论:“走出影院,看到万家灯火,这就是电影最大的彩蛋。”今日之和平,正是80年前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续集”。
《南京照相馆》不仅在国内引发现象级观影潮,还将于8月15日起登陆北美院线,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等国排片工作也在推进中。外媒评价其“为观众提供了正视二战历史的重要契机”,IMDb高赞评论称“这部电影迫使世界面对黑暗历史,是对受害者的庄严纪念”。从《哪吒2》到《南京照相馆》,中国电影正以文化自信打破“主旋律难获市场认可”的偏见,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这种自信源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现实的观照。影片中,老百姓用南京方言吟唱童谣、手绘山河洋片,这些细节让历史“活”在当下;而现实中,庐山抗战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年轻人“触摸”烽火岁月。当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鸣”,历史记忆便真正成为民族前行的动力。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南京照相馆》的热映绝非偶然。它是民族记忆的集体唤醒,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更是对和平的永恒期许。当银幕上的胶片显影出历史的伤痕,当阅兵式上的装备彰显着国家的实力,我们更应铭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而守护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导演申奥表示:“希望观众在光影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不仅是电影的使命,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唯有以史为鉴,方能避免重蹈覆辙;唯有面向未来,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