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遭遇暴雨袭击,导致部分地区出现道路积水甚至洪涝现象。环境潮湿加上垃圾漂浮,容易形成病原体滋生的条件,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专家提醒公众重点关注三个方面:防止“病从口入”引发的肠道疾病,预防污水接触造成的皮肤感染,以及避免蚊虫叮咬导致的虫媒传染病。
洪涝灾害发生后,洪水不仅会破坏饮用水设施和水源,还会影响食品安全。洪水中存在多种可通过粪口传播的病原体,且水体本身可能携带粪便、动物尸体等污染物,易滋生大量病原体,导致部分被淹没区域的食品和饮用水受到污染,从而引发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肠道病毒感染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烧、腹泻、恶心等症状。
为避免洪水过后的肠道传染病,建议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注意饮水安全,饮用纯净水或煮沸后的水;食用经过热加工后的饭菜,不食用病死或淹死的牲畜、禽类;一旦出现发烧、恶心等症状,应尽早就医。
暴雨过后,积水区域表面漂浮着大量生活垃圾,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这些污染物加快了病原体滋生繁殖的速度。如果人体长期接触这种受污染的积水,极易引发皮炎、足癣等多种皮肤类疾病。此外,洪水中的淤泥可能含有生锈的钉子、玻璃碎片等尖锐物品,划伤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组织发炎,引发感染。
暴雨过后,若需蹚水出行,应穿戴雨衣、雨鞋,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污浊雨水和积水,回家后立即清洗消毒皮肤,发现小伤口可以使用碘伏、酒精消毒,较深伤口应及时就医。
洪涝灾害过后,积水与混杂其中的粪便、垃圾及动物尸体共同构成了蚊虫孳生的理想环境,提高了虫媒传染病如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疾病的传播风险。为减少此类疾病的传播,需要检查家中花盆托盘底部等容易产生积水的地方并及时清理,水缸、水箱等做好密封措施;外出时尽量配备防蚊帽、穿长衣长裤,裸露部位喷涂驱蚊剂;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设施,夜间使用蚊香、驱蚊液等家庭灭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