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物种会在21世纪灭绝,这是科学预警还是危言耸听?

半数物种会在21世纪灭绝,这是科学预警还是危言耸听?

今年6月,因猴群经常入户捣乱、袭击游客,江苏茅山一景区月均花费6万元治理猴患的消息引发关注。

7月,贵州黔灵山景区工作人员用弹弓驱赶猴子遭游客指责,称不应对二级保护动物“动手”,在网上引发热议。

8月,多名游客在四川西岭雪山被猴子袭击,其中有9岁男孩被抓咬,导致右腿两处咬伤和手臂一处抓伤。

景区为何频频出现泼猴伤人事件,背后究竟是何原因?除了西南的人猴冲突,近年来频发的还有中国东北、华中、华东的人猪冲突,云南的人象冲突,以及青海和西藏的人熊冲突与人狼冲突……人兽冲突愈演愈烈的同时,社会关注度也在持续走高。

腾讯新闻科学联合科普中国发起《向未来发问》特别策划,第三期邀请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忠秋为大家详细拆解人兽冲突背后的成因与解法。

以下是演讲全文,本期内容也特别感谢果壳和上海自然博物馆提供传播支持。

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忠秋,主要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和动物行为研究。

一、乌鸫的学习天赋有多厉害?会70门“外语”,还能模仿摩托车的警报声

乌鸫有一张巧嘴,被称为百舌之鸟,学“外语”的能力超强。这几年我们在南京地区记录和分析了近100只乌鸫多达上万段的鸣唱,统计发现它们的发声类型高达四五百种,除了自己的本口鸣声之外,还学会了70多种其他动物的声音,包括鸟类、兽类、蛙类等等。

科学上将这种学习和模仿其他动物、物体声音的现象称为效鸣。乌鸫效鸣主要跟求偶有关,出现效鸣的乌鸫主要是雄性,雌性很少。虽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验证,但我们大致认为雄性乌鸫学习的鸟鸣声越多,它在雌性那里就会越受欢迎。

为了收集更丰富的样本,我们在南京选取了不同的地点来观察乌鸫的效鸣,包括鼓楼、仙林、玄武湖等等。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地点,乌鸫学习效鸣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乌鸫可能只学会了五六种,而厉害的乌鸫个体能学会几十种。

这种差别跟它们周边的环境和噪音水平是相关的,通常来说,周边环境的生物多样性越丰富,声景越丰富,尤其是鸟的种类越多,乌鸫能学会的声音就越多。

尤其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录下来的乌鸫效鸣中居然发现了好几种电动摩托车的警报声。很显然乌鸫采取了节约能量的策略,它们调整了一些声学特征,相比真实的电动车警报声,它们模仿的音节要少一些,频率更低一些。而且我们还发现,乌鸫不仅可以从电动车本身模仿警报声,也可以从它们的邻居那里学习电动车的警报声,即二次效鸣。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个比较系统描述鸟类学习人造声音的研究,国内外不少媒体都报道了这个有意思的发现。

图片

电动摩托车声音和乌鸫模仿声谱图示例

事实上,效鸣并不是乌鸫的专属技能,我们熟知的擅长模仿声音的鸟类还有鹦鹉、八哥、百灵、松鸦等等。有研究表明,在鸣禽中,大约15-20%的鸟种能在野外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走在森林中,听到各种鸣禽站在枝头上不断朝我们发出汽车的喇叭声、电动车的警报声、装修的电钻声……这将是一个多么令人尴尬的场面。

二、与行星撞击、火山爆发都无关,这次物种大灭绝是由人类主导的

当然,人造声音对鸟类鸣叫的改变,只是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中不那么紧要的一例。真正让生物保护学家们为之奔走和疾呼的,是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和野生动物种群衰退。近年来,关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讨论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科学家已经明确指出这次灭绝危机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019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发布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全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了几十到几百倍,并且速度仍在加快。

图片

全球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全球评估报告

与之相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2024地球生命力报告”也显示:自1970年至2025年,脊椎动物物种(包含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的野生动物种群在过去50年中下降了73%。

回看人类的演化史,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杂食的初级消费者,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快速跃升成了一个顶级消费者。人类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塑造力量变得越来越强,现如今不少人似乎已经自觉是掌控世界的万物之主了。通常来说,野生动物喜欢的生境,往往人类也喜欢,而人类占据的土地越来越多,势必会挤压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人与兽之间的冲突自然也就会愈演愈烈。

三、我国每年超2亿只动物被路杀,公路为何会成为动物的死亡地带?

据统计,美国每天至少有100万动物死于车轮下。美国科学家Loss教授曾对美国每年因人为因素导致的野生动物死亡数量做了相关调研,研究显示路杀是排在流浪猫和鸟撞之后对野生动物威胁最大的因素,每年死于路杀的鸟类高达2亿只以上。

图片

被路杀的野生动物

众所周知,近二十年来我国在基建上的成就有目共睹。截至2022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就已经达到了535万公里,10年增长112万公里。2025年3月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全世界的1/3,稳居世界第一。这份数据确实让人自豪,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道路交通对我国的野生动物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虽然国内目前也有一些零星的路杀研究,但缺乏一个基于全国尺度的比较系统的评估。

最近几年,我们团队一直在开展关于动物路杀的调研。2025年,我们在南京选取了9条样线,每两周开车调查一次,累计跑了近6000公里,持续一年的南京城市路杀研究。我们发现了死于路杀的动物有几十种接近300只。结合探测率和尸体持久性,以及南京一万多公里的道路里程,我们估算出南京全年大约有57万只鸟类和兽类死于路杀。如果全国的情况和南京完全一样,我们估计全国每年路杀的鸟类和兽类数量可能在2亿只以上。

然而全国各地肯定不同于南京,并且这些估算还不包括两栖爬行动物等其他类群动物。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野生动物面临的路杀威胁,我们决定扩大调查范围,也希望借助公民科学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参与。于是在2023年年底,我们上线了路杀生物调查的微信小程序,希望能让每个关注动物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随手上传相关数据。

图片

路杀微信小程序页面

过去一年多以来,这个项目得到了很多机构的支持,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猫盟、果壳等几十家,小程序的用户目前已经超过了23000人。参与全国路杀调查和上传数据的公民科学家,也达到了上千人。全国85%以上的省市都有了路杀记录位点,仅小程序端上传的数据就超过了5000条,这其实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可以说我们已经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野生动物路杀监测网络。

公民科学家上传的数据其实是更新了我们的认知的,根据南京的调查结果,我们原本以为受到路杀威胁最大的应该是鸟类和兽类。但根据小程序的数据结果,我们才发现两栖爬行动物才是受威胁最大的,包括蛇、蟾蜍、蝾螈等等。一个原因是两栖爬行动物本身反应较慢,然后就是道路易热的特征也容易吸引变温动物,比如蛇就喜欢爬到公路上去晒太阳,被路杀的风险自然就很高。

截至2025年5月,我们手头的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700种鸟兽两爬会被路杀,要知道,全中国的高等脊椎动物也不过3000多种,也就是有超过1/5的高等脊椎动物物种会受到路杀的影响。

这其中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超过90种,比如雪豹、金钱豹、藏野驴、小灵猫等等。

图片

路杀在动物保护领域一直是个世界性问题,不仅波及死伤的野生动物数量特别大,背后还涉及栖息地碎片化、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等问题。我们希望能通过国内路杀监测网络来了解哪些物种更容易被路杀,哪些时间和地点更容易发生路杀,并借此探索更好的手段来避免路杀的发生。哪怕只改善1%,全国每年也至少有几百万只野生动物能因此获救。

四、南京是如何变成“野猪之城”的?真正受野猪所苦的是山区农民

在各种人兽冲突的现象中,除开交通安全风险之外,路杀揭示更多的可能是人类对动物伤害的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人兽冲突中,人类自身也不可能免受其害。

这几年,南京城因为野猪频繁出没,被不少网友戏称为”野猪之城“,我所在的南京大学更被叫成了南京野猪大学,甚至还有学生开玩笑似的把南大校徽上的两只貔貅P成了两头野猪。

图片

野猪闯入奶茶店、闯进地铁站、游过了长江、逼停了高铁……这一连串的新闻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南京野猪的数量确实在增加。得益于这十多年的自然生态保护,我们周边的环境在变好,野猪作为先锋物种,种群率先恢复起来其实是很正常的。

那它的种群是不是真的已经到了能够威胁到我们人的程度呢,这是值得商榷的。在很多山区,比如秦岭,野猪变多确实给那里的农民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可能你好不容易在山里开了一小片地种了一片庄稼,到了快收成的时候,结果被野猪一夜给踩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减缓野猪的侵扰,包括收集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给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政策上给予受灾农民一定的补助等等。

图片

野猪繁殖较快但失衡的是,受野猪所苦的山区农民往往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南京的野猪新闻却至少占了一半以上的流量。

这些新闻在被媒体和网络放大以后,南京人好像觉得身边到处都是野猪。可事实上,如果在南京城里随机找100个人,你去问他有没有见过野猪,我相信95%以上的人都没见过野猪,更何谈到泛滥的程度呢。

五、人兽冲突愈演愈烈如何解决?专家的三个建议

关于人兽冲突,以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我觉得有几条意见可供参考。

第一,是要保持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人和野生动物的冲突,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这个距离被有意无意的破坏了。

最近这些年,中国东北、华中、华东的人猪冲突、西南的人猴冲突、云南的人象冲突、青海西藏的人熊冲突和人狼冲突等屡见不鲜,且时有致人死伤的事件发生。这些人兽冲突的事件,除了野生动物的空间被压缩之外,还有就是人和野生动物被模糊的距离感。

一般情况下,野生动物对人是很警觉的。我们人类在自然界的扩张史,往往伴随着野生动物的衰减,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因此,基于长期的生存经验,这些野生动物一见到人,从骨子里就会感到害怕。再加上它们的嗅觉、视觉和听觉都比人灵敏,所以往往还没等你靠近,它就跑了。

图片

保持这种边界感,是避免人兽冲突一个特别重要的点。

遇到野生动物,我们可以拿望远镜🔭去看,拿无人机去拍,但我们不要去伤害它、干扰它,尤其不要去投喂它。因为一旦去投喂,你就把这个边界感消除了。之前可可西里的网红狼也是如此,路过的人经常给它喂食,所以它就变得很爱靠近汽车,经常在路边活动,结果最后被车撞死了。这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之前南京八卦洲公园来了几头野猪,甚至有人专门去投喂野猪,且不说近距离接触可能会有人畜共患病的风险,投喂久了野猪就会把人当作食物来源,主动靠近人类,造成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

投喂导致的恶果,在人猴冲突中表现得最明显。

在猕猴、藏酋猴乃至金丝猴的社会里,等级秩序是非常森严的。如果你给猴子提供了食物,你就会被它自动识别为它的下一级,成为一个下属和食物供给者。

那它就会认为你喂它是应该的,当你没有投食的时候,它就会感到生气进而抢你的东西,甚至抓你、咬你。论直接的战斗力,可能你也打不过它;如果真打过了,可能你还会因为伤害野生动物违法犯罪,得不偿失!

第二,我们可能需要对野生动物宽容一点🕐️。过去的十几二十年,中国的植被在恢复,野生动物也在逐渐回归,这其实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学着适应并习惯它们的回归,无论是野猪、猕猴,大象还是虎豹,在没有对我们造成太大威胁时,我们还是应该对它们宽容一点🕐️。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沉迷于现代科技产物,越来越多地待在钢筋水泥的大楼里,对周围的自然世界观察越来越少,不仅会削弱我们的注意力和感官运用能力,还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能力。

从很多新闻事件里,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非常容易对周边的环境和野生动物的存在产生不适应情绪。比如很多人会打电话投诉周边的蝉鸣,投诉处在繁殖期的噪鹃和夜鹰的叫声等等。

事实上,主动去建立起和周边环境、野生动物的友邻关系,会很大程度上改观我们对这些动物的看法。你会发现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你甚至会发现它们卓越的共情能力,和你共享相似的情感。

前两年有个小短片《小水坑的春夏秋冬》在网络上传得很火。这个短片是在南京栖霞区那边拍的,那年春天连续暴雨在地面上积成了一个小水坑,这个姑娘就在小水坑边上设了两台红外相机📷️,在一年的时间里拍下了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前来栖息、洗澡和饮水的画面,这个过程其实特别有意思,我看完也觉得很温馨。

图片

小水坑的春夏秋冬》视频截图

我自己平常也带学生在学校里布设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监测。有一天,我的一个学生在红外相机📷️里拍到了一张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的正面照,她就跑来跟我说,李老师,我在南大上了四年学,我觉得自己在这四年里学到的所有知识可能都不如我拍到的这张照片印象深刻,我这一辈子都会记住这只貉与我面对面的照片,实在太可爱了。我觉得在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中,这种关系是非常珍贵的。

第三,人兽冲突的解决,应该基于科学的监测和评估。我们并不是说野生动物就只能被保护,当它们对人类造成了威胁,我们当然应该去管理。但这种管理,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比如人猪冲突,至少我们需要了解,当地有多少野猪,分布在哪里,威胁了哪些农田,用哪种方式处理更合理,而不是随着网络舆论的起伏来拍脑袋决定。

六、让所有的生命形态都能找到自己的活路

愈演愈烈的人兽冲突,或许只是我们当下生态系统诸多困境里的其中一个,未来可能还有更多棘手的问题出现,并有待我们去解决。但正如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所说的那样:”聪明的修补匠总是会预先保存好零件“。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自然系统是如此复杂,我们对它的了解或许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而我们当下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这个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的物种丰富性,因为物种的多样性越高,这个系统才会越稳健,越能够抵抗外界和未来的风险。

今年年初的时候,世界经济论坛(WEF)在《2025年全球风险报告》中将全球风险按长期(10年)严重程度做了排序,其中“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名列第二。一直以来,保护生物学、生态学表现得就像是一门危机学科,其中充满了层出不穷的紧急叙事和充满末日氛围的灾难预言。

图片

2025全球风险报告》: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名列第二

诸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的报告指出,在地球上大约800万个动植物物种中,有多达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有许多物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消失。英国环境学家诺曼·迈尔斯也认为,现存物种的半数会在21世纪之内灭绝……或许,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峻急的语调才能激发人们从惯性中找到行动的力量。

我自己在青藏高原外出做野生动物研究的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在广阔无人的高山草甸上平躺下来,把眼镜👓一摘,然后长时间盯着头顶蓝蓝的天在看。那片天空经常一朵白云也没有,我的眼睛里一个聚焦的点也找不到,这个时候人的心思就会变得特别发散。

想想人的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居然对地球的整个自然生态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不少物种纷纷因此消亡退场,心中难免会升起一种负罪感。但往大了再想想,如果把地球46亿年看成24小时,人类历史不过是地球历史上最近零点几秒的事情,而我们所在的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也不足万一,太阳系又在银河系里如此,银河系在宇宙里亦是如此。

面对这无垠的宇宙和漫漫时间长河,单靠人类自身的力量真的能一直走下去吗?或者说作为一个物种在生命的队列里变得越来越孤单真的值得吗?庆幸的是,随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们的环境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都在恢复,但这也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人兽冲突。为迎接这一变化,我们是时候重新学习如何与动物邻居们相处了。

也许只有我们把人类的自我中心收缩得愈小,所有生命的生存空间才会变得愈加宽广。

特别声明:[半数物种会在21世纪灭绝,这是科学预警还是危言耸听?]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涨紧套Z11 & TLK100 & KTR250:机械连接新革命,轻松搞定动力传输难题!🛠️(涨紧套安装方法图解)

机械连接中的关键部件——涨紧套,你知道多少?Z11、TLK100、KTR250三款产品各有特色,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动力传输需求。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涨紧套的工作原理、安装方法及实际应用案例,帮助你在机械连接领域做出明智的选择!🛠️

涨紧套Z11 & TLK100 & KTR250:机械连接新革命,轻松搞定动力传输难题!🛠️(涨紧套安装方法图解)

🎣海竿钓鱼新神器:电子报警器,告别无聊等待,享受钓鱼乐趣!🌟

还在为钓鱼时的漫长等待感到无聊吗?想要在野钓时不错过任何一个中鱼的机会?来试试这款海竿钓鱼电子报警器吧!它不仅能够及时提醒你中鱼,还能让钓鱼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本文将详细介绍这款报警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及体验感受,帮助你更好地享受钓鱼的乐趣!

🎣海竿钓鱼新神器:电子报警器,告别无聊等待,享受钓鱼乐趣!🌟

被洪水冲走的北京村支书遗体已找到 英雄书记尹春燕安息(被洪水冲走的人去了哪里)

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的遗体于8月13日下午四点🕓️在琉璃庙镇白河北村白河湾附近被救援人员找到。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征求家属意见,推进追悼会事宜

被洪水冲走的北京村支书遗体已找到 英雄书记尹春燕安息(被洪水冲走的人去了哪里)

🌟儿童节必备!创意星星棒棒糖巧克力蛋糕装饰,烘焙摆地摊神器!🍰

还在为孩子的生日派对或儿童节找不到合适的蛋糕装饰发愁吗?快来解锁这款创意星星棒棒糖巧克力蛋糕装饰插牌吧!不仅颜值爆表,还能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绝对是烘焙摆地摊的必备神器!🌟🍰

🌟儿童节必备!创意星星棒棒糖巧克力蛋糕装饰,烘焙摆地摊神器!🍰

维修预算砍半的秘密:捷杰传感用算法给设备打分,不再“一刀切”换轴承(维修预算格式范本)

05 结论捷杰传感“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设备健康评分”功能,可概括为“采得全、算得精、评得准、看得懂”四大特点,已在其无线🛜温振传感器及云端诊断平台中批量应用,实现了设备运行状态的量化、直观、可预测的评估方式,为…

维修预算砍半的秘密:捷杰传感用算法给设备打分,不再“一刀切”换轴承(维修预算格式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