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技术或将成为人类对抗蚊媒传染病的重要助力。7月以来,由伊蚊传播引起的基孔肯雅病毒在华南多地市出现,患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皮疹等症状。
广州、佛山等地推进防控工作,除了清理排查蚊虫孳生地、派发灭蚊片等常规防控手段外,还尝试了“以蚊治蚊”等生物防治手段。今年广东针对基孔肯雅热尝试生物防治的新方法,可能与近期天气因素有关。7月至8月是广东地区多雨季节,降雨频次高、雨量大,直接影响街道社区清积水和喷药工作的开展。
在本次防范措施中,中山大学团队培育了不吸血的华丽巨蚊,让其幼虫吞食白纹伊蚊幼虫。佛山首次尝试“养鱼防蚊”的生物防治方式,在当地的人工湖和公园投放数千尾以蚊卵和蚊子幼虫为食的鱼苗,减少水体中的蚊卵和蚊子幼虫。
此外,“以蚊治蚊”的方法也引起关注,通过破坏伊蚊生育功能来抑制环境中伊蚊族群规模的技术。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称为“蚊子工厂”,其董事长奚志勇是胚胎显微注射法在蚊媒中转染沃尔巴克氏体技术的创始人。
这种“以蚊治蚊”的模式,通过释放一种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环境中的野生雌蚊交配,使雌蚊生产的虫卵无法孵化。从而降低释放区域内蚊媒数量,减少会传播疾病的雌蚊数量,最终实现降低或阻断登革或基孔肯雅等蚊媒病毒的传播。
在威佰昆的生产基地里,数百万蚊卵在营养液中沉浮,自动化机械臂精准分拣蛹虫,自动蚊蛹雌雄分离机筛选出雄蛹,误差率低于0.5%,最终羽化得到的雄蚊误差率低于0.3%。该“蚊子工厂”每周可培育500万只“绝育雄蚊”。相关团队已建立了一套精密的释放策略,一般按照大于5:1的比例释放绝育雄蚊,确保野生雌蚊与绝育雄蚊进行交配。
监测数据显示,“绝育雄蚊”投放后仅5至10分钟,环境中的蚊群密度就会快速趋于稳定。通过该项技术,三周内蚊子数量可减半,六至八周内野生蚊群密度能骤降80%以上。威佰昆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龚君淘表示,公司正在接触一些单位,未来规划将“绝育雄蚊”用于受基孔肯雅热影响的热点地区,预计一个月内会有进展。
沃尔巴克氏体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共生菌。这种细菌可通过遗传在蚊子种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减少登革热、寨卡、奇昆古尼亚等蚊媒病毒的载体数量。2012年,奚志勇于广州建立“蚊子工厂”,摸索规模化生产绝育蚊子。此后,该团队在当地进行释放试验,2019年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自然》上。
不过,业界对“以蚊治蚊”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争议。复瑞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力勤认为,将该技术用于非孤立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增加了潜在生物危害☣️不确定性,且对人类生存带来了未经检验的挑战。沃尔巴克氏菌的长期稳定性未知,可能因环境变化或蚊子抗性增加而失效,需持续监测。大规模种群压制可能扰乱生态平衡,例如影响以蚊子为食的捕食者或导致其他蚊种填补生态位,潜在增加其他疾病传播。
有感染病临床专家表示,以沃尔巴克氏体技术为代表的“以蚊治蚊”是一种应对蚊媒传染病的解决思路,但目前似乎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国际上有受登革热影响的国家也在尝试通过生物防治技术来抑制疫情。巴西率先在里约州尼泰罗伊市投放沃尔巴克氏菌蚊子,2025年该市登革热病例下降70%,奇昆古尼亚和寨卡病例分别下降60%和40%,2023年登革热病例下降达90%。2024年巴西出现新一波登革热疫情,尼泰罗伊市仅有1314人感染。
龚君淘表示,公司已经与墨西哥合作,帮助当地建立了一家蚊子工厂,主要面向埃及伊蚊的登革热控制等方向。新加坡的“蚊子工厂”项目由当地政府直接运营,其环保署科研团队所使用的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蚊株也是由奚志勇提供。如今,新加坡的蚊子工厂技术对登革热病例控制效果能够达到70%以上。
世卫组织在今年7月发出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约40%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残疾,极少数情况下可致命。